我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发布时间: 2024- 07- 29| 来源: 浙江日报| 浏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亲历者邵清——投身文化研究工程的觉悟和担当

从2008年下半年参与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中,到2021年8月从浙江省社科联退休,这十多年时间,随着文化研究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对工程初始立意的领悟和体会不断深入和丰富,自身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也得到很大的升华。

我们不断地提升文化研究工程的站位,拓展文化研究工程的视野,以实现对区域文化的认识深度和阐释宽度。比如在论证浙江史前文化研究项目时,我们不断组织考古学和历史学专家反复讨论,不仅要讲清以上山、河姆渡、良渚为代表的浙江史前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形成的贡献,还要探讨诸如稻作文明的起源和传播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当今不同文明互鉴的意义。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今、古、人、文”四大板块不是孤立的,历史文化研究和当代发展研究应该是并重的。历史和时代相统一的思想方法,必须体现在具体的研究规划和研究过程中。因此,“改革开放与浙江”的研究项目成了文化研究工程一以贯之的重头戏。在论证“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时,学者们已经关注到浙江的重要水系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和大运河诗路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有几个研究团队还直接参与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规划的制定。

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如何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化水平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是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学术研究管理范式。我们总结了“党委挂帅领导、政府支持保障、注重规划引领、学者广泛参与、地方联动推进、制度管理同步”的工程管理经验,这套模式既体现文化研究工程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反映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管理要求,是浙江对有组织科研的成功探索。

我们一直在思考学术与大众的关系,一直在尝试如何让学术研究的成果成为受大众欢迎的文化雨露。“浙学经典读本”是希望浙学经典能更贴近普通读者;“文化的力量”电视片是希望大众关注、了解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一季、二季、三季接连推出,文化研究工程的学术著作成为成千上万小学生的课外研学指南。

投身文化研究工程,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充满诗意的觉悟和担当。

《大家文萃系列丛书》出版负责人任娜娜——可读可赏可听的文化“小书”

我是新浙江人,在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度过了整个大学生涯,毕业后也在这里扎根立业。浙江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历史悠远,人文荟萃。从事文化出版行业以来,我们接触了太多太多浙江文化学人的故事,早就希望能够为浙江本土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什么,加上在参与“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中积累的专家资源优势,我们觉得是时候做这样一套家乡文化“小书”了。

为什么是一套“小书”呢?因为我们深知,发现一本书价值的前提是大家愿意把它打开来看。书籍的编辑与出版,不仅需要注重其核心价值,也须回应新时代、新教育、新媒介的挑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每天都在“阅读”,难处在于如何找到切合自己心境、值得再三品味的图书。这套书题为“文萃”,表明这是一套“小书”,不以“收藏”或“研究”为目标,而是以“阅读”为宗旨,故“好看”是第一位的。我也希望图书出版后,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让读者与编著者在直播间互相探讨,聊聊读书、谈谈心得体会,可以让读者与编著者近距离对话。

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这套“小书”能够在提供阅读便利的同时,达到让大家不忍“释卷”的效果,从而深度感受浙江文化大家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等数十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做内容选编,选择的都是近代浙江文史大家的优秀作品。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蔡元培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可以感受鲁迅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深刻思考,可以学习王国维大胆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理念,等等。

2021年,由我们浙江越生集团申报、北大陈平原教授做丛书主编的《大家文萃系列丛书》被列入“2021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立项重大课题(第二批)”。第一辑的申报是20本。由企业申报并获得重大项目是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的一次尝试。作为全程的参与者,我感到与有荣焉。在未来,我们希望推出更多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为打造“浙学”品牌、推动浙江本土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时代宣讲团”成员姜柯易——回溯浙里文化之河

我是杭州国家版本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有幸参与策划并推出“盛世浙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策展布展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浙江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仿佛华丽的长卷缓缓铺陈在眼前,整个体验如同在经历一次盛大的巡礼。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谈到,“有人将文化比作一条来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来的河,这是说文化的传统,通过纵向传承和横向传递,生生不息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这条河流承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往昔记忆,也孕育着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虽然“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但是唯有知其所来,方能明其将往。成果展以版本诠释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其意义就在于此。

在策展的过程中,我沉浸于工程展现的悠久历史。从良渚先民在绿水青山间打磨的第一件玉器,到名家巨擘在信札稿纸上书写的第一行笔画,转眼已是千年。岁月赐予这片土地薪火相传的文化力量与思想积淀。古往今来,浙江人民始终在以各种方式接续着这一伟大的传承。它是学者皓首穷经凝炼的锦绣文章,是大师妙手丹青绘就的煌煌画卷,是巧匠苦心孤诣铸造的巅峰之作……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所要呈现与传承的正是这些来自历史的珍藏,是浙江人民对于家乡的反哺与馈赠。

感叹于工程蕴含的璀璨群星。浙江文脉绵长,如钱塘江水奔流不息,灿若星辰的人物是这片土地永恒的精神财富。这里是勾践立志恢复的故土,这里是钱镠坐断东南的基石;这里见证过衣冠南渡,这里孕育过辛亥群英;王右军曾在这里挥毫,谢康乐曾在这里行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仿佛一台巨大的微缩景箱,将凡此种种都熔铸于一炉;又如同一本穿越时空的相册,千年人杰尽收眼底。

钦佩于工程凝练的时代精神。当代发展研究著作让时间的轴线跨越70多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火红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再到新时代的巨轮启航,浙江的弄潮儿们披荆斩棘,勇立潮头。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创造出无数荣誉与成就,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此时,纸张与文字不再是风花雪月的载体,而是时代浪潮的见证。

国际留言板

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

我在高中时首先对中国的政治感兴趣,随后对历史感兴趣,并开始学习中文。1966年,我进入荷兰的莱顿大学,有幸接触到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和文化的多个方面,发现中国历史中既有连续性,也有变化。我对唐宋过渡期产生了兴趣,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时期之一。在研究宋代思想史的基础上,我对浙江区域思想文化产生了兴趣,将注意力转向对南宋婺州(金华)吕祖谦领军的浙东学派的研究,并逐步往下延伸到明代婺州思想文化的研究。 

德国汉学家Oliver Radtke(纪韶融)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给予我们《良渚文化研究学术外译》项目巨大的支持。依托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这个优秀的平台,我们得以继续进行良渚学术的外译,继续在学术的层面让世界上更多国家和人们了解良渚文化。我们也看到,和我们同一批获得资助的不仅有浙江省的高校及学者,也有外省的甚至外国的高校及学者,这正体现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聚合全球智力的大智慧、彰显天下大同的大胸襟。

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しん こくい(沈国威)

浙江才俊敢为人先、勇于求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早在20余年前就和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建立了共同研究的关系,研究成果作为“日本与浙江”系列丛书出版,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今年5月,“清末浙江留日学生群体研究”入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我也得以参与其中,主持绍兴、金华、衢州的留日学生群体研究的子课题,感到无比荣幸。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我决心与中国同仁一道,为留学史研究尽绵薄之力。 

喀麦隆籍外教TALING TENE RODRIGUE(大灵·徳内·罗德里格)

我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精髓所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不仅展现了极高的研究水平,而且研究范围颇广,内容颇丰,涵盖了人文、历史、政治、艺术等。

西班牙外教爱莲

浙江的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还特别有魅力。无论是历史遗迹、风俗习惯,还是美食,都让我对浙江这片土地充满热爱。浙江文化不仅是浙江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了解和珍惜。

来源:《浙江日报》2024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