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巨大机遇。
一、新质生产力“倒逼”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为高等教育承担使命锚定“新定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今年十项工作任务之首。一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科技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推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为高等教育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对标方向。二是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加强新质生产力要素建设,高校既是“重点对象”也是“重要阵地 ”。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60.2%,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标志着“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提前完成。进入高质量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国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主动适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新办学理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自身发展的定位,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与服务国家战略的“结合点”。
(二)新质生产力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提供“新路径”。高校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生力军,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策源地。一是高校应聚焦国家和区域产业特色优势,强化前瞻性学科布局,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挖掘学科增长点,提升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二是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利用,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集聚效应、倍增效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用、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三)新质生产力为高等教育内涵提升指明“新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倒逼”高等教育积极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集聚,特别是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高校必须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培养人才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供需匹配度,深化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协同,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步发布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二是坚持推进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发展,加强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培养,持续加强关键领域战略科技人才储备,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向的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纳入“八八战略”,作出了一系列引领性、前瞻性的决策部署。“八八战略”是推动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为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科学路径、奠定了先行优势。202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链一策”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支持杭州、宁波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高等教育集聚能够增强人力资本的知识要素与技术要素,进而赋能区域创新活跃度,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质要素。当前,浙江正以超常举措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利契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
(一)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浙江深入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推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叠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机,为高校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浙江大学应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目标,同时向省内高校辐射优质资源;其他高水平大学则应以教育、科技、产业高效协同为方向,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快内涵式发展,在各自领域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一是注重学科建设引领。统筹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浙江所能和高校所强,聚焦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重点学科,进一步聚焦优势、强化特色,汇聚资源、构筑高峰,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学科建设引领科学研究攻关,通过新技术攻关与新型生产工具的研发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资料要素的跃迁。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面向省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和专业集群设置,通过培养新技术、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相适应的学生,促进新质生产力中劳动力要素的跃迁。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通过跨学科、学科交叉、学科贯通等方式推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特别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培养规模的稳步提升。例如,浙江大学构建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聚焦基础学科和国家关键领域优化招生规模结构,承担8个“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任务,依托高能级平台并引导高层次人才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着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强化高校开放办学。提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进一步提升高校在建设大科学装置、推动大科学计划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推动更多高校与企业、产业共建科创平台,将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科技园升级打造科技人才试验区,组建、引进研究院(所、基地、智库),共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赋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
(二)完善教科人贯通机制。浙江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深度思考“教育强省,高校何为”,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促进高水平大学、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深度互通、优势互补,全面锻造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硬核能力。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牵引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以人才成长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一是推进试点先行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工作,加强战略规划、年度计划、重大平台、高端人才、重点项目一体联动、高效协同,将试点工作与“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高校地方研究院载体以及科技特派员、文化特派员制度等好做法好经验有机衔接,切实以试点工作推动区域创新能级有效提升。二是推进科创平台建设。科创平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完善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建设体系,遴选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新型高校智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场景案例,促进科创平台、高等院校、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紧密对接,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功能。
(三)服务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当前,浙江正着眼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深化科教融汇。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融合,高校要主动对接7大省级新区建设,贴近区域重点发展领域实际需求,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推动科研向实用化方向发展,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逐步集聚新动能和新优势。例如,瞄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整合高校相关创新平台,整合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湖州数字经济技术研究院、宁波数字经济人才学院、浙江之江数字经济创新研究院等平台,组建数字经济研究联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研究机制。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和协同共生发展模式,探索本科高校、职业院校与地方重点企业和行业产业部门合作新机制,努力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更大作为。着力在推动产学研资源融合开放共享上下功夫,实现产业需求侧与高校供给侧要素的全方位融合。支持高校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科技园、高校地方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有序衔接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度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成果转化园等载体。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取得新突破。
(四)优化高等教育外部治理。当前,浙江正以更大力度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让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和配置。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主动求变,强化分类发展,引导广大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构建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回应和引领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不同赛道上探索未来大学新形态。一是积极引进优质高教资源。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浙江省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签约进一步深化支持帮扶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支持建设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协议,借助名校力量,在打造研究平台、培养高端人才、促进交流传播、提升咨政能力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浙江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浙江其他相关高校也应积极对接省外的优质高教资源,坚持自主办学与合作发展相统筹,建设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浙江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早,一直是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阵地,要以推进全国唯一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引进和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二是发挥浙江民营企业优势。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在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有基础有条件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把握先机、勇立潮头、当好尖兵。高校要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完善“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机制,支持高校把研究院、实验室建在园区里、车间里和田间地头,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流程的创新产业链条。加快供给高质量社会服务,将高校发展纳入属地发展规划,明确高校建设的指标和重点,把高校引领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纳入办学绩效考核体系。高校要围绕企业发展所需,开展“揭榜挂帅”“赛马争先”“公开竞争”,在重点项目协同、高端人才引育、科研成果转化、研发活动投入等方面拓展合作内涵、丰富合作形式。
参考文献(略):
[1]《求是》杂志评论员.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求是,2024(05).
[2]张雄艳. 大学教师高等教育哲学认知偏差及其矫正研究[D].湘潭大学,2022.
[3]魏一骏,张璇,林光耀. 积蓄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浙江全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观察[EB/OL].新华网[2024-05-08]. http://www.zj.xinhuanet.com/20240314/8076b12800f341dc a3f0b
9567bafb31e/c.html
[4]周杰,肖曦,李鹏辉,等.服务国家需求培养工程创新领军人才——清华大学培养工程博士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12):33-40.
[5]加快推动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努力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EB/OL].浙江日报[2024-05-08].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3-11/10/content_3697772.htm?div=-1
[6]奋起直追 奋勇争先 全力打造高等教育强省新名片[EB/OL].浙江教育报[2024-05-08]. http://www.zjjyb.cn/html/2023-08/29/content_43428.htm
[7]李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教育贡献——来自首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11-14.
作者简介:
李康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创新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蔡连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导。
课题信息:
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规划应用对策课题“关于推进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23NDYD04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