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承载着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可靠人才的重大时代使命,关乎民族复兴伟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全面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
浙江高校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战略性和主动性,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自2023年4月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成立以来,浙江高校已全面实施队伍素质提升、思政金课培育、高水平理论成果产出、思政品牌创建、数字赋能发展等五大行动。通过整合工作机制、资源优势、思政课程、队伍建设以及校外资源,浙江高校为全国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浙江经验。
在奋力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探索中,浙江高校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先行经验,非常值得总结推广。
一、协同助推思政教育一体化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3]。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作出重要指示:“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深刻回答了事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
浙江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中积极发挥协同助推作用。2023年4月,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召开了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成立了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和工作计划。除了牵头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该联盟还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临安区、临平区、钱塘区教育局及其所属的中小学、教师发展学院等成员单位共计14个,联盟理事会单位则有17家。在省联盟的指导下,浙江省内11个地市全部成立一体化建设联盟,并探索建立了“校政地联动、校企社协同、跨学段链接、跨学科融合、省内外合作”五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对课程、师资、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一体化建设局面。
协同助推不仅体现在跨校、跨区、跨界的思政教育空间拓展上,更体现在以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为导向,集聚资源、教学、研修、实践等内涵的滋养上。浙江师范大学组织省内中小学校长、政治名师共同商议,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合作交流,探索“地方+高校+教学基地”共建模式,定期开展研修活动和实践研学活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提供分层分类研修、培训、现场教学等活动。浙江理工大学深入挖掘浙江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打造了东西南北中“共建共享共育”的大思政课模式,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携手杭州市临安区、临平区、钱塘区,全力推进“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弘临思政学院”与“钱塘红潮思政学院”建设。该校还与延安大学共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目前已在全国建有基地50余个。衢州高校在构建全方位多形式协同育人格局中表现积极。目前,衢州学院、武夷学院、上饶师范学院、黄山学院四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启动浙闽赣皖四省边际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联盟建设。同时,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衢州一中、衢州中专、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负责人共同启动衢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联盟建设。
浙江高校牵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通育人环节,延展育人空间,共同建设思政“大课堂”,搭建思政“大平台”,建好思政“大师资”,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锤炼品质的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起“大思政课”协同联动格局。
二、深度盘活思政教育资源
在全方位联动协同的进程中,浙江高校深挖各类思政育人资源。充分利用“三地一窗口一示范区两个先行”的思政育人资源,开发利用各类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文化场馆等资源,集聚知名专家学者、学术大咖、领导干部、社会知名人士等“大师资”,不断探索以思政小课堂联通社会大课堂的路径方法。
聚焦政治优势。浙江大学和南湖革命纪念馆联合开发红色资源,以“浙江大学-南湖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为载体,协同推进“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建设,推动革命文物走进高校、走进社会、走入社区。嘉兴大学充分释放革命红船启航地政治优势,深化建设“红船精神+”大思政课,努力搭建大资源平台、建设大思政课堂、建好大师资体系,推出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设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做优了一批红色文化品牌。浙江省高校红色场馆联盟由“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讲习馆、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中心、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精神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展示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筑牢‘红色根脉’主题教育实践基地、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红色之旅’主题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必由之路’主题馆、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红色行文化’主题教育实践基地”8个高校场馆发起,利用“红色场馆十思政课”模式,协同开发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优势。[5]
深挖地方资源。嘉兴大学邀请地方党政领导进校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以 ‘红船先锋营’‘省身讲堂’‘红色忘年交’等红色文化品牌为载体”[6],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校讲思政课。温州理工学院创立的思政教育品牌——“问理”思政大课堂,“以弘扬‘四千’精神,青年挺膺担当为主题”[7],邀请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海内外企业家代表分享亲历故事,与现场学生深入感悟“四千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浦江“江南第一家”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双方将通过共建“大平台”、建强“大师资”共享、用好“大课堂”、开展“大实践”等路径,推动思政课从纯粹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馆校互动模式转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善用“三地一窗口”“八八战略”省域资源,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新青年城市“双创”文化地方资源以及京剧服饰艺术馆等自有特色资源,培养坚守红色文化、践行绿色发展、成就金牌蓝领的时代新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等杭州红色场馆合作,“着力发挥红色资源集群效应,释放红色资源育人效能”。[8]
开发校本资源。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融合政治理论课与媒介素养,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新媒体、融合媒体、智能媒体等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开展大中小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过程研究。浙江理工大学积极探索丝绸博物馆育人功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精神,成功入选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浙江音乐学院深入挖掘校本场馆资源,依托“施光南音乐艺术馆”开展“展馆思政课”实践教学。温州医科大学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思政+医学+艺术”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通过“诗、诵、画、剧、展”等艺术表达形式,将思想教育和医德熏陶融入各类教育活动,借助具有“医学味”“艺术范”“青年态”“时尚感”的活动载体走进青年、贴近青年、引领青年。
三、积极打造思政教育品牌
浙江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打造思政教育品牌,在全国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形成浙江名片和浙江效应。思政教育品牌有平台、活动、联合体、课程、基地等多元载体形式。
“宁大潮音”数智枢纽平台成为宁波大学的思政教育品牌。该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高校“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依托数字赋能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链接校内外思政元素,打通思政教育各个环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平台建设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思政精品项目和浙江省思政精品项目的立项支持。温州医科大学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不仅在校内打造了开学第一课、孕穗课堂、艺术思政课等思政课品牌,还在由其牵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1+12)中推进“大榕树·温思政”大品牌建设。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全面联动,从制度设计、师资队伍、教学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跨省、跨市、跨区域联合,系统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研究,打造在浙江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合思政”品牌。
思政教育品牌,既可以是单个高校自主创建,也可以是多家高校携手共创。杭州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谋划开展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形式的协同育人格局,初步形成了具有杭州辨识度的品牌模式。通过结对学校这一载体,杭州高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资源,加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市属高校思政教育联合体的成立为契机,杭州高校成功打破了校际壁垒,推进了资源整合,加强了协同合作,确保在理论学习、教学设计、教案建设、集体备课等关键环节实现一体贯通,真正打造了思政育人的“共同体”。“@学习·杭青思”市属高校思政教育联合体以实施“杭青·学在杭”“杭青·行在杭”“杭青·讲在杭”“杭青·研在杭”“杭青·教在杭”等五大行动为重点,推动市属各高校思政教育不断深化、务实,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杭州模式。
浙江高职院校在打造思政教育品牌中形成特色优势。“浙旅红”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力打造的一个致力于联通与服务全国高职院校的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思政课教师培训、思政课教学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活动品牌,包含春会、夏研、秋讲、冬展四个板块。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扎根浙江办学,立足浙江“三地一窗口”区位优势,探索形成了以育人学堂、行走课堂、成长讲堂为载体的“红绿蓝”大思政育人品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红色根脉”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构建“虚实一体”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三实一体”的红色文化研学体系和“三灌融合”的基地实践育人体系,入选“全国高校数字马院会员单位”,获批浙江省“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以及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精品项目。
浙江高校思政教育品牌建设,强化高校发挥连贯育人链条、构建协同格局、整合思政资源、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综合功能,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政工作向更高水平跃进。
四、创新驱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指示中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9]。浙江高校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教材配套、数字化建设、教育载体途径等领域勇于创新,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持续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宁波大学围绕思政主干课教学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构建思政课程群,统一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期末试题,建立一套动态更新的完整的教案和课件,努力夯实主干课教学质量。同时,开设国学与王阳明讲座、幸福与健康、法律与生活、社会心理学、逻辑学等特色思政延伸课,形成“主干+延伸”课程体系。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学院持续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计划和“打造思政金课专项行动”,坚持以部门集体研讨、网络集体备课会、暑期集体备课会、邀请专家指导交流等多样化的形式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完善构建了导学、讲学、研学、比学、督学“五位一体”的集体备课模式,从强化理论武装和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的角度抓好课堂教学,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和质量创优。
不断探索思政教学改革。为了确实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浙江高校探索出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宁波大学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提炼形成的工作经验《聚焦信仰共同体建设的“四位一体”本科生思政课教学改革》获2021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衢州学院和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联盟,创新开展“我当两会代表”等议题式教学、“走近细菌战”等研学式教学、“道德模范进校园”等体验式教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育人合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将思想政治课“微化”,通过微话题、微实践和微载体对思政课的内容、形式进行探索创新。浙大城市学院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剧、vlog、诗朗诵、微电影、穿越剧、纪实片等形式展示思政教学成果。浙江农林大学积极探索以“红藏行、红藏室”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创新思政课程辅助教材。围绕国家统编教材,浙江高校积极开拓地方教材。嘉兴大学“开发红船精神教育系列课程,推出《红船见初心》《红船精神与浙江发展》等系列特色教材”[10]。宁波大学编写的《“四个自信”宁波蓝本》等地方性教材,用浙江“八八战略”、高质量发展典型事例等“活的理论”“活的现实”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湖州师院与湖州市教育局“编写出版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案例《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案例》,将生态文明、书画文化等湖州特色德育元素融入思政教育”。[11]
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浙江高校抓好数字化变革和科技赋能的新机遇,采用线上VR、云上课堂等形式,融入“看学说演”等元素,多路径开展思政教育系列行动,立体化提升课程影响力和辐射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入选高校智慧思政特色试点单位和应用场景建设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充分挖掘‘大思政课’资源,联合浙江新闻客户端创新打造‘融媒体思政课’,以学生的需求牵引思政课数字化改革,拓展数字化应用课堂场景,打造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思政‘金课’”[12]。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题教育实践基地以图文、实物展陈、VR沉浸体验、视听展播等多样化展陈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形式、立体化呈现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成果,呈现党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性成就与伟大变革。中国计量大学通过LED电子交互设备、大型光影问答系统——志同道合寻理想、“红色计量助万家”等互动装置,有效增强了人机互动体验,实现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温州大学利用VR思政课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和人机互动中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止于课程教学,浙江高校推进数字赋能思政教育还有很多场景,如推动数字化浙江红色资源“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13];联合央视网和浙江新闻客户端打造“融媒体思政课”,推进思政课和融媒体深度融合,共创数字思政教学资源和智能化应用。
拓展思政教育载体途径。嘉兴大学“建立南湖革命纪念馆、秦山核电站等首批14家省级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研学基地”“大学生红色教育实践基地24家”“志愿服务组织49个”,推出“‘红船领航’主题教育、‘红船溯源’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船励志’公益服务等系列实践体验活动”。[14]中国计量大学通过选树“平凡之光”、组建宣讲团、举办劳动教育漫谈会等多种形式,探索思政课的阵地延伸。宁波大学用好社会大课堂,打通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壁垒,优化“大实践”教学组织方式,依托省市校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宁波市委宣传部合作共建的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以及宁波市“知行新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区域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军休干部、海空航空兵某师原政委崔平均讲述抗美援朝故事,以亲历者说为主讲,使思政课收获走心入脑的功效。从“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到通过数字赋能打造“云端上的思政课”,反映出浙江高校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载体途径。
总而言之,浙江高校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改革与创新,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协同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深度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积极塑造思政教育品牌,创新驱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这些经验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格局、理念、模式、方式、资源、技术等思政教育因素的全面变革与整合,促进了各环节全链条的协同融合,精准对靶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刻板生硬、各自为政、学生抬头率低等痛点难点问题,不断开创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4][9]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2024-05-1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0473.htm.
[2]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6.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5] 叶臻.高校联合抗战纪念馆开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N].浙江教育报,2023-08-25(3).
[6] 张琦.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N].浙江教育报,2022-10-14(3).
[7] 陈有为,徐彬彬.温理工“问理”思政大课堂首讲“四千精神”[N].浙江教育报,2023-04-21(3).
[8] 何瑶伟,应金萍,王苏婷.守正创新 善用善为 创新“大思政课”建设[N].中国教育报,2023-08-23(4).
[10][14] 卢新波.红船精神“五化”育人体系赋能立德树人[N].中国教育报,2022-09-26(6).
[11] 蔡际钧.湖州启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N].浙江教育报,2023-02-28(1).
[12] 王锟,姜玉峰.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数字化教学改革 创新打造“融媒体思政课”[N].光明日报,2023-09-25(16).
[13] 方宁.数字化让红色资源“活”起来[N].浙江日报,2021-06-21(6).
作者简介:
张卫明,男,福建连城人,史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教学,尤其关注中共纪念史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史林》《学术月刊》《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十余篇相关论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各一项。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
徐孟晶,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