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上午,来自浙江省盲人学校的300余名师生到访省级社科普及基地良渚博物院,开启了一次沐浴春日、触摸文明的研学旅程。
一直以来,良渚博物院的展览及社会教育服务,始终致力于面向包容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曾开展“文明之光的折射——特殊儿童艺术展”、发布“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发起“触觉博物馆”项目、出版“良良”系列大字盲文版科普绘本等,尝试打造无差别化的文化输出与文化共享。良渚博物院作为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基地联盟的成员单位,也在积极努力推广具有良渚特色的文化普及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浙江省盲人学校的师生们跟随着社教人员,通过参访展厅展览、聆听社教课程、触摸仿制文物等形式,了解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
步入“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临时展厅,学生们在独特氛围中初步感受了神秘的大漆。漆的一生从漆树开始,他们触摸真实的漆树割痕、制漆工具,在讲解中想象制漆的场景。
“漆耳杯的形状就像是我们的脸”,讲解员介绍道,“也有两个耳朵对吗?”同学们在参访中也不断提出自己的猜测。
在展厅的拓印台,学生们透过指尖与古代的漆器纹饰进行对话,“猜猜看,这是什么?”“是鱼吗?”于是,西汉漆耳杯上的彩绘鱼纹在他们的印象中有了更具体的模样,彩绘凤鸟纹与彩绘狸纹也附上了想象的色彩。将纹饰与漆器的造型进行联想,一件件精美的漆器在他们的世界里便慢慢褪去了神秘。
在依次经过常设展览的“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的时候,学生们在社教人员的话语中构建起了自己心中的良渚古城面貌,在触摸多种多样的刻画符号和凹凸起伏的立体文字中感受到良渚先民的智慧。
来到社教教室,一件件一比一还原的仿制文物在同学们的手中传递,仔细感受刻符陶罐、刻符宽把杯的形态以及器身上的神秘图案,联想器物的功能,激发了他们奇妙的想象。
玉琮、玉璧、玉钺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温润的仿制玉器在他们一次次仔细的抚摸中存留了独特的温度。在文化的学习中,在文明的沐浴下,每一位同学透出的温和与柔润,也如玉器一般,散发着自己的光泽。
良渚博物院期待更多社会群体的到访,一起继续寻找多彩的文明之光,从文明中汲取力量,塑造美好未来。
(余杭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