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浙江省委“1+5+n”共同富裕重大改革要求,丽水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省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推进地理标志集成富农改革工作方案》,积极推进“遂昌竹炭”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浙江省遂昌县不断拓展竹炭产业的发展路径,带领人民走上竹炭致富路。其竹炭产业的创新演变历程独具特色,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研究从地方创生理念的五要素,即“人、文、地、景、产”分别对遂昌县竹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农文旅融合式发展2.0模式来绘制遂昌竹炭共富新经验。
一、地方创生视域下农文旅融合式发展2.0样态的“五要素”
传统农文旅融合发展主要聚焦于农业、文化、旅游三方面,缺乏对于人才与生态的足够关注。而地方创生理念起源于日本,旨在吸引人才回流,促进乡村繁荣。在地方创生理念的指引下,农文旅融合式发展2.0模式延伸至“人才与生态”这一新角度,搭建以“人、文、地、景、产”为核心的协同发展模式,将已有资源从“人、文、地、景、产”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中“人”包含在地的多元化人群,“文”代表地方独特的文化,“地”是指当地的生态自然资源,“景”代表地方丰富的自然景观,“产”是地方特色的经济产业。
1、 人:未来乡村共富的不竭动力源泉
“人”一般是指在地的居民,包括从业人口、地方手艺人等。近年来,遂昌县围绕竹炭、黑陶等七大本土特色产业,建立12个本土特色人才“充电站”,为竹林养植的竹农、竹炭烧制非遗传承人等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这是乡村共富的不竭动力源泉。
2、 文:未来乡村共富的内在精神意蕴
“文”一般代表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涵盖技艺、美食、历史、民俗等方面。当下,遂昌县以竹炭历史文化为背景,结合竹炭科学知识,为本县与周边县市中、小学生提供竹炭烧制的科普研学活动。这进一步提升了遂昌竹炭文化的内在精神意蕴。
3、 地:未来乡村共富的自然生态基石
“地”重在关注生态、农产方面的自然资源,为未来乡村共富打造可持续的自然生态基石。目前,遂昌县拥有毛竹林33万亩,毛竹存量达6000万支。合理采伐的竹林,年固碳量可达到每公顷5.1吨,这是未来乡村共富的自然生态基石。
4、 景:未来乡村共富的间接效果呈现
“景”代表当地的景观景点、自然风光等,是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的间接效果呈现。遂昌地形地貌独具特色,南尖岩景区素来以人间仙境著称,具有丰富的竹林资源。而神龙谷景区同样具备丰富的竹林资源,这对遂昌竹炭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 产:未来乡村共富的直接经济来源
“产”包含地方的传统经济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方面,是一个地方经济最直接的来源。遂昌县文照竹炭有限公司是我国竹炭生产重点企业,现经营的商品服务包括床上用品、化妆品等类别,多达154项。这给遂昌县共同富裕提供了多元化的直接经济来源。
二、以“五要素”打造遂昌竹炭共富新模式的做法实践
1、人才筑“炭”富源泉:重视人才培养,拓宽人才渠道
人才是构筑遂昌竹炭共富的不竭源泉,当下,遂昌县大力培养人才,拓宽人才渠道。2023年8月10日,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县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148号提案的答复显示,该县在关雎文化园围绕竹炭烧制等非遗项目打造非遗文创市集,集聚竹炭等多元产业人才。同年8月25日,第33号提案的答复指出,该县持续开展竹炭非遗传承人“三个一”扶持计划,即每年至少对传承人进行一次走访慰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传承人座谈培训活动,每年发放一笔政府补贴。2023年12月8日,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竹炭烧制技艺传承人入选。这让现有竹炭产业技术人才群体获得深度的身份认同。
2、文化创“炭”富内涵:创新表现形式,发扬地域文化
文化创造了遂昌竹炭共富的内在意涵,如今,遂昌县对竹炭文化进行大力传播,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在竹炭日用文化传播方面,遂昌竹炭产品现有筒炭、片炭、颗粒炭和粉炭等七大系列,包括冰箱除味保鲜的专用炭包、竹炭鞋垫等200余种。在竹炭饮食文化传播方面,遂昌创造蕴含当下时代特色的美食类别,如竹炭双色馒头、竹炭花生、竹炭饼皮等。在竹炭博物馆文化传播方面,中国竹炭博物馆是国内首家以炭历史文化及国内外炭产品展示为主题的博物馆。2022年8月26日,包括竹炭博物馆在内的遂昌县7家乡村博物馆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
3、土地生“炭”富根脉:坚持生态为本,保护农产资源
土地是竹炭共富生长的根脉,目前,遂昌县坚持生态为本,大力保护农产资源的绿色循环发展。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林下规模经营,现有新型林业主体373家,其中家庭农(林)场311家,专业合作社62家。此外,以新技术赋予竹子更为多元化的经济生长形态,使竹农种植竹子的收益、积极性稳步提升。例如,丽水市农林科院实施的科技特派员项目——工艺毛竹材培育技术项目,通过毛竹塑形模具助力竹子的形状定型,使其成为合适的工艺竹。在该项目帮助下,遂昌县某家庭农场成功卖出三根总价高达三千元的竹子,这给遂昌竹炭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致富路径。
4、景观提“炭”富动力:依托自然景观,打造区域特色
景观为遂昌竹炭共富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现阶段,遂昌县依托自然景观,打造独具区域特色的竹林旅游景观。遂昌在竹林重点产区建立“竹林人家”旅游专业村,组织面向中小学师生的劳动、科普、拓展等体验活动。同时,遂昌背靠优质竹林资源打造不同特色的“竹韵民宿”,提供由艺术家夫妇亲身创作的不同风格民宿;也提供具有陶艺设施的青瓷非遗文化体验民宿。此外,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抖音官方账号“遂昌旅游”中一条与背靠竹林资源的南尖岩景区相关的旅游推荐作品点赞量高达3.7万,呈现出较高的关注热度。
5、产业建“炭”富来源:传统现代并行,拓宽产业结构
竹炭产业为遂昌县共富发展提供了更加健康的产业结构,发掘遂昌炭业的历史,推动竹炭产业创新发展,坚持传统与现代并行的发展模式,是加速推进遂昌县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1990年度中期,遂昌率先开发出竹炭产品,并成为全国竹炭产业发展的创新中心;2005年其竹炭产销占据国内市场的2/3,销售达3.5亿元;2020年7月,遂昌竹炭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互保名录。为进一步推动竹炭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30日,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布第一批遂昌县级非遗工坊,遂昌竹炭烧制技艺工坊入选。
三、以“五要素”打造竹炭共富新经验的对策建议
1、 注重人才培养的能动性,构建人才支持体系
在培训竹炭产业相关人才时,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能动性,并基于身份认同从发展平台、物质生活等方面构建人才支持保障体系,从而更好的留住人才。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注重建立人才培养的能动机制。组织地方大学、中国竹炭博物馆等开办面向大学毕业生、在外务工的本地青年等就业人群的竹炭研学教育核心课程。开发和编写“竹炭加工”等系列线上研学课程资源与教材,发布于大学生慕课、学习通等线上学习平台。开发专属的微信小程序,帮助学习交流,促进本地就业人群回乡就业。
二是建构完善的人才支持体系。借助中国竹产业协会竹炭分会、各省级学会协会资源,搭建人才、技术、产品需求方和供应方的对接平台,创立乡村竹炭创新人才中心,提供就业舞台和机会。同时,与浙江大学、丽水学院等高校展开深入合作,聘请权威专家,助力科技创新,并在贷款融资、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充分优待政策。
2、 推动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构筑文化产业集群
不断探寻竹炭文化的历史脉络,完善竹炭文化产业集群的体系架构,丰富其线上传播形式,进一步提升竹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具体对策如下:
一是推动竹炭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在竹炭日用文化传承方面,打造竹炭日用品专属的AI数字IP形象,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并不定期举办线下竹炭养生生活节或快闪店,促进“日用竹炭,健康生活”理念的养成。在竹炭饮食文化传承方面,开发适合市场营销的冷链型竹炭饮食产品加工,进一步扩大规模化运营,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竹炭饮食品牌。在竹炭博物馆文化传承方面,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式的研学课程,并开具博物馆官方认证的研学证书。
二是构筑竹炭文化产业集群。在小红书、抖音等短视频APP搭建官方宣传阵地,定期举办相关文创设计大赛,促进竹炭文化传播。同时,积极组织直播活动,与“小龙女旅行记”“遂昌客家”等活跃IP展开合作,定期开展竹炭文化主题直播活动。此外,构建竹炭文化交流社群,推动竹炭文化的生活化与集群化发展。
3、 保护生态资源的多样性,坚持开发不同生态
现阶段,依托林地规模化经营以及新型工艺对毛竹的利用,推动毛竹培育的创新与发展,保护竹林生态资源多样性,完善竹林生态开发体系,对于推动竹炭产业的共同富裕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对竹林生态资源的保护。以竹林规模化经营为依托,结合“定制、共享”理念,搭建“竹炭定制农庄”项目。设计农庄专属APP,并在线上平台小红书、抖音等发布共享竹林计划,引导用户认养专属竹林。在竹林养殖成功后,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竹炭的烧制,让用户深度参与养殖过程,获得别具一格的定制体验,也树立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从根源上构建竹林生态资源保护体系。
二是加强不同竹林生态的开发,运用新技术为竹炭产业注入新的动力。随着竹炭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毛竹塑型定向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培养兼具特异性、观赏性、稳定性强的工艺毛竹。这有助于进一步延长工艺毛竹的产业链,提升其价值链,创新毛竹的经营模式,为毛竹林高值化开发利用提供新路径,进而搭建工艺毛竹多元化的生态体系。
4、 依托自然景观的独特性,联动线上线下增效
围绕自然景区建立旅游专业村,通过小红书等线上平台进行旅游宣传,同时依托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开展热门话题旅游项目,促进线上线下联动,实现自然景观与竹炭产业的协同增效,共同推动地区的繁荣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依托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以南尖岩、神龙谷等蕴含丰富竹子资源的景区为依托,推动“森林竹炭疗愈”等自然体验与增进健康体验的“社会福利型绿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将竹炭养生理念和绿色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同时,也可围绕自然景区开展以“竹炭”为主题的大地艺术节,引导公众走进景区,与自然景观展开深度对话,将自然景观、旅游以及竹炭文化相结合,增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感。
二是联动线上线下增效。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进行旅游宣传时,可以按照“人、文、地、景、产”将旅游推荐笔记或作品区分为五大板块,便于用户查找对应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了解地方的风俗文化、人文地貌。在线上开展的宣传活动需要与线下的实际活动保持同步,确保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一致的旅游体验。此外,还可与当下热门旅游话题展开深度联动,开展兼具放松身心和竹炭疗愈功能的“竹林漫步疗愈”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5、 打造多元产业的协作性,促进1+N协同发展
“1+N”模式以“一中心,多协同”的方式,促进多元产业在不同维度上的交流。打造多元产业间的协作性,加强产业间“1+N”模式协同,有助于竹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是打造多元产业之间的协作性。竹炭加工企业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应寻求与中药材产业、茶产业、新能源产业、文旅创意产业等多元产业的协作,推出与与多元产业联名的品牌产品,并持续深化对竹炭精深加工领域的研究。
二是推行“1+N”协作模式协同发展,注重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展开协作交流。在横向维度上,竹炭加工企业应与其他竹加工企业建立协作模式,以竹炭加工企业为引领,带动其他竹加工企业协同发展。在纵向维度上,产值较高的竹炭加工企业应带领小企业协作发展,支持大企业构建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同时推动小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特色产品。通过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协作,在“1+N”模式下,推动竹炭产业实现快速高效发展。
四、结语
在地方创生理念视域下,竹炭人才的培养引进能够不断丰富竹炭文化的内涵,保护竹林生态,发挥竹林景观效能,为竹炭产业创新提供动力源泉。人才、文化、生态、景观、产业五个要素之间是紧密交融的关系。一根小竹炭,烧出共富路。从“个人研制”到“团队探索”,从“文化缺失”到“文化聚力”,从“生态污染”到“生态保护”,从“景观闲置”到“景观增效”,从“家庭小作坊”到“企业大生产”,遂昌竹炭以人、文、地、景、产五要素融合构建遂昌共同富裕的新模式,为农文旅融合打造出新的发展路径。
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雷明,王钰晴.交融与共生: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运营机制与模式——基于三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6):20-36.DOI:10.13240/j.cnki.caujsse.2022.06.009.
[2]王子慧. 地方创生视野下乡村文创品牌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23.DOI:10.27012/d.cnki.gdhuu.2023.000294.
[3]张文标,张伟岳.中国竹炭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世界竹藤通讯,2020,18(03):1-6.
[4] 遂昌县人民政府:《遂昌打造本土人才“生产链”助力乡村振兴》[EB/OL],https://www.suichang.gov.cn/art/2022/12/19/art_1229387983_60388269.html,2022-12-19。
[5] 遂昌县人民政府:《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公布第一批遂昌县级非遗工坊的通知》[EB/OL],https://www.suichang.gov.cn/art/2023/11/2/art_1229425524_5198157.html,2023-11-02。
[6] 遂昌县人民政府:《诸暨市5000名师生赴遂开展研学活动》[EB/OL],https://www.suichang.gov.cn/art/2023/11/28/art_1229387983_60647510.html,2023-11-28。
[7] 遂昌县人民政府:《遂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公布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EB/OL],https://www.suichang.gov.cn/art/2023/12/8/art_1229365216_2500406.html,2023-12-08。
[8]遂昌县人民政府:《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助力共同富裕——遂昌竹炭》[EB/OL]https://www.suichang.gov.cn/art/2023/12/26/art_1229372694_60648829.html,2023-12-26。
作者简介:
杨焕,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国家公派瑞典林雪平大学访问学者。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人才及高层次特殊支持计划人才。主要从事乡村振兴设计、体验与服务设计等领域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一直致力于浙江遂昌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工作,近两年完成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行动”专项课题——艺术设计介入未来乡村建设助力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建议项目1项。在《装饰》等一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网、浙江潮新闻等媒体发表文章2篇。
赵鹏浩,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