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浙江海洋渔业碳汇?
发布时间: 2024- 04- 08|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海洋渔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碳汇”特性,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年碳汇量约为15万吨,是滨海蓝碳量的近2倍。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碳汇价值,有助于海洋碳汇资源多元开发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创新提质数字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系统部署的“一号发展工程”。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数字赋能海洋渔业碳汇开发,从而形成海洋经济新业态,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应重视的课题。

一、数字化在海洋渔业碳汇开发中的作用

(一)科学的海洋渔业碳汇监测需要数字技术

科学系统的监测是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利用的基础前提。大数据、AI等技术可以对海洋渔业碳汇的存量、形成机理的确定及功能发挥等建立更加真实、有效的应用模式。此外,采用卫星遥感、地面、海上设备观测等立体化监测手段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高频、精准的数据收集,并通过集成平台实现对资源的全方位观察,可以更加准确地实现对海洋渔业碳汇潜力变化的监测。

(二)精准的海洋渔业碳汇评估需要数字技术

合理的评估是确定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关键。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针对海洋渔业资源提供智能化的观测与数据收集体系,在海洋渔业碳汇测算与评估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数字平台可以为开展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提供基础保障

将海洋渔业碳汇纳入碳交易市场,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需要打造一个有效的数字交易平台,基于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保障市场运作规范化、不同市场之间兼容化、交易形式多样化,还可以增加风险评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开发能力,从而推动海洋渔业碳汇价值的实现和科学价格机制的形成。

(四)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有助于形成减排增汇的社会共识

借助“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信息量大等网络技术优势,利用区块链等技术的公开性、不可更改性、可追溯性等特点,数字化的海洋渔业碳汇还有助于完善碳积分等制度,从而推动公众参与到碳中和的进程当中。

二、浙江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利用的现状

(一)摸清资源底数,夯实发展基础

舟山、宁波、台州、温州等地十分重视海洋渔业碳汇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如舟山市基于《舟山市蓝碳经济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研究》《舟山市蓝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等课题研究,发现碳汇渔业优势突出,拥有贝藻养殖1676公顷,其中藻类142公顷,产量5214吨;贝类1534公顷,产量26.7万吨。

(二)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渔业

2022年9月,嘉兴市发布《嘉兴市“蓝碳”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方案》,将围绕海洋生物碳汇机理、海藻养殖固碳增汇技术等进行研究攻坚。舟山市于2022年6月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舟山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围绕“三碳一中心”建设,以碳汇渔业评估标准体系构建为突破口,加强碳汇渔业的基础研究,探索建立健全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研究制定碳汇渔业相关标准。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渔业。严格实施休(禁)渔制度,控制近岸捕捞强度,深入推进了马鞍列岛、中街山列岛、南麂列岛、洞头等在内的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探索利用海上风电场发展海水养殖,打造了“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

(三)积极探索市场化交易,实施典型示范

近年来,各地均尝试海洋渔业碳汇项目交易,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如2022年,温州苍南县完成了沿浦镇1万吨海洋渔业碳汇交易,这是浙江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宁波象山在2023年2月28日完成了全国首单海洋渔业碳汇的拍卖。2023年7月11日,舟山市首笔海洋碳汇项目交易意向签约,交易双方就贻贝养殖项目减排量开展了认购。

另一方面,舟山市结合“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围绕海洋牧场等主要减排增汇方向,实施“一岛一策”,打造滩浒负碳能源示范岛等典型案例,主要规划渔光互补、海上牧场等减排增汇产业项目,构建“社会-经济-环境”闭环效益,推动海洋渔业碳汇资源可持续利用。台州三门县聚焦浅海、滩涂贝类等养殖户的日常活动,计划通过创建打造一批践行绿色可持续养殖模式的“低碳之星”,深挖浅海养殖业碳汇潜力,实现生态富民惠民。

总体看,浙江海洋渔业碳汇资源雄厚,不断聚焦开发能力提升,创新发展相关经济活动,加快拓展海洋渔业碳汇发展新空间。下阶段,应推动数字技术嵌入到海洋渔业碳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可率先创新性构建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平台,将海洋渔业碳汇监测、管理、交易、核查等诸多功能一并纳入,并在保障海洋渔业碳汇资源评估、项目建设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进而有效促进海洋渔业碳汇开发利用。

三、浙江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一是设立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协调解决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构建海洋渔业碳汇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海洋渔业碳汇调查、监测、分析、评估和核算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开发智能化的海洋渔业碳汇统计形式。三是制定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根据实现双碳目标的形势和进展,制定具体任务和发展战略,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领域的应用,服务应对浙江气候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

(二)加强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的基础支撑

一是推进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理论方法、机制特征、增汇降碳等领域的研究探索,加快海洋渔业资源物联网、智慧渔村等应用场景建设。二是推动数字技术参与海洋渔业碳汇调查监测与评估,打造涵盖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现场调查的立体监测网络,并建立5G海洋牧场等示范区,常态化开展海洋渔业碳汇普查、专项调查和长期监测等基础性活动,不断丰富数据内容,提升数据质量。三是发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东海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等平台作用,聚焦海洋渔业碳汇基础研究,打造“海洋渔业碳汇地图”应用场景。

(三)加大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相关领域的应用拓展

一是推动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如借助传感器、智能化监管、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可实时监测环境要素并快速定位污染源。二是发挥数字技术在海洋渔业碳汇经济方面的作用,用海洋渔业碳汇数据促进碳标签推广、碳技术成果转化和节能降耗政策落实,推动形成海洋渔业碳汇产业聚集效应。三是利用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化具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赋能捕捞业、养殖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四)分步骤分阶段开展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平台建设

一是以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为依托,以海洋渔业碳汇综合调查和潜力评价为支撑,在舟山、台州等地试点基础上,按照整合、巩固、提高、完善四个步骤,逐步推进浙江海洋渔业碳汇数字平台建设并做好数据的开放共享工作。二是注重省-市协同性。省级层面,需要建立包括坐标体系、数据内容、数据形式等统一的平台系统,推动数据信息标准化和统一化,及时汇总掌握全省数据信息。各地市层面,需要在统一标准和规范下,建设凸显本地特征的区域平台。三是从兼顾平台的科研和市场应用两方面作用出发,先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提高海洋渔业碳汇监测与核算的效率,进而形成科学可行的增汇途径和生态修复措施,再进一步推动平台产学研深度融合,从而拓展平台支持和服务海洋渔业碳汇市场交易的功能,确保海洋渔业碳汇作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五)完善海洋渔业碳汇制度和机制体系构建

一是明确海洋渔业碳汇的法律地位,清晰界定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的范围和对象。二是建立健全海洋渔业碳汇储备交易制度,发展多样化的海洋渔业碳汇减排项目,利用省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平台,逐步探索和完善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市场,并与全国碳市场相衔接。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开发适合海洋渔业碳汇特点的交易产品、交易模式,发展基于海洋渔业碳汇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四是强化风险管控,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完善市场要素及发展海洋渔业碳汇保险相关业务,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作者简介:贺义雄,博士,副教授,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兼任自然资源部海洋咨询专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等。主要从事海洋资源环境价值核算与管理、海洋资源产权交易与风险管理、海洋经济运行评价与政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2部,在SCI、SSCI、A&HCI、EI、CSSCI、CSCD、北大核心等期刊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的资政建议先后获国家发改委、浙江省、深圳市、舟山市等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