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全局 重引领 优环境 强支撑 | 全力推动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 2024- 03- 13|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年初,地方“两会”密集召开,“新质生产力”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浙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指明方向。浙江应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创新潜力,推动旧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迁,塑造制胜未来的新优势新动能。

(一)谋全局:绘制产业发展“新蓝图”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促进产业迭代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应巩固升级汽车、绿色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引领制造业全方位升级,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生产、设备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23年前10月,浙江新兴产业引领增长,装备、数字经济、高新技术等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8.7%和7.9%。要重点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1]组织企业、新兴研发机构、高校、实验室等合力开展产业创新技术应用研究,建立浙江省综合性科创产业先导区,谋划新兴技术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

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瞄准前沿领域和未来发展,贯彻落实浙江《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聚焦人工智能、空天科技、量子技术、合成生物、未来网络等领域,培育“396”领域产业,加快打造未来产业互联网平台,将触角伸向全球,根据全世界消费者的偏好实现小批量定制、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贯通、全球化配送,形成以全球客户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发展。

(二)重引领:打造科技创新“新引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同样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因此,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动力尤为关键。

一是聚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的集聚效应,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政府应积极搭建对话平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根据不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长主动牵线搭桥,为结成“政产研学”创新联盟提供服务。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转让制度、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等。

二是聚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以极弱磁和超重力2个大科学装置为牵引,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扩大投资规模,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面向全球、全国的科学家开放共享。对标世界一流、全国最好, “一室一策”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基点,加快建立浙江省实验室联盟,统筹整合科技发展资源,支持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以杭州为核心,带动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杭州湾城市,谋划推进杭州湾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三是聚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建立全省创新区域协同机制,深入融合政产学研合作,建立科创孵化器、科技园区、联合研究中心、共享实验室、企室攻关等合作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行动。根据产业需求开展“揭榜挂帅”“赛马争先”“公开竞争”,通过梳理成果、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路演对接等,遴选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健全市场化成果评价机制、常态化对接和就地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设立“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奖励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企业,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优环境:构建数智开放“新生态”

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要聚力打造更利于科技企业成长、贯通国内国外、数实融合的优质创新生态。

一是高能级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坚持市场导向,发挥科技领军型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卡点瓶颈上的战略攻关和引领支撑作用。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是推动浙江工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对浙江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全面推动中央“民营经济31条”和浙江“民营经济32条”政策落地见效,持续推进“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工作,通过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等载体赋能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多措并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高质量做强数字经济。浙江是数字化改革的先行区,《浙江省数字经济总量融合测算》报告显示,2022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9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50.6%,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建设“互联网+”科创高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支持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培育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争创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

三是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贸易。2023年前11个月,浙江货物贸易进出口4.5万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出口3.28万亿元,占全国的15.2%,规模跃升至全国第二。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8.0%、21.2%。[2]要继续深化“千团万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全力以赴面向全球开拓市场,加快构建国际营销体系和现代交通物流体系,积极扩大新兴市场“朋友圈”,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大省。

(四)

强支撑:汇聚人才培育“新动能”

全面总结人才强省战略实施20周年的经验,围绕浙江今年“新春第一会”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部署,以人才“引、育、留”三举精准发力打造浙江科创人才高地。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全球积极谋划更大力度的引才政策和措施,包括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待遇。建立科创人才引进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招聘服务和职业规划指导,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所需领域和单位。

二是强化人才培育力度,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产教融合,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资源,培养适应打造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继续办好“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拓展“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创新赛事,提升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力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积极开展各省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工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精尖缺人才及团队采用“一人一方案”“一队一方案”措施,开通职称评定绿色通道,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如晋升通道、培训计划和项目挑战,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解决好其子女入学、医疗和住房保障问题,营造良好人才留用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在创新人才。面向未来,浙江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坚持国家所需、浙江所能、未来所向,围绕新蓝图、新引擎、新生态、新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高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展现大作为。

参考文献

[1]夏丹. “浙江制造”,如何竞逐全球[N]. 浙江日报, 2021-08-04 (003).

[2]拜喆喆.浙江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N].浙江日报,2024-01-17(001).

作者简介:

程松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校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教育博士研究生。

卢逸丹,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王珩,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导。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