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进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解决难点、创新思路,优化布局,是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实现浙江精神与物质共富的关键举措。深入展开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维”实效评估,基于“线上+线下”访调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收集、精准走访、实地踏勘和台账记录查阅,获取青田县、仙居县、衢江区、缙云县、嵊泗县等多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困境、资源潜力、布局效益3类共性化问题,依据一县一策,研判瓶颈突破、短板补齐、抱团共建、差异增长、富民转化等突出需求及其对策。
1、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阶段性成效明显
从物质共富到精神共富,浙江文化旅游事业高速发展正带动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长显著。截至2023年底,山区海岛县完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100%全覆盖;85%以上县区配有完整的图书、文化、博物、非遗四馆;各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年平均支出达260元/人,其中景宁、龙游等多县区投入超过500元/人,较“十三五”末有2-4倍提升。2022年至2023年,山区海岛县中有22个县旅游增加值占比GDP为8%,文旅项目投资增长7.2%,2023年公共服务增长明显,全年各县区送书下乡的增量超50%。2023年10月,调研显示山区海岛县落实“浙文惠享”民生实事工程进度良好,多地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任务执行过半,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上升至82%。总体来看,山区海岛县公共基础设施新增、扩建大于存量提升,动力强劲;开展文化活动的承载力水平和覆盖面程度系统性增强,结构清晰;特别是彰显山区海岛县特色和辨识度的非遗文化复兴、生态旅游赋能、山海资源协作等工程,在探索精神共富路径上已取得全国先行性经验。
综合研判,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已实现第一阶段的基础配建,解决了“有没有”问题。目前,正面临从第二阶段落实民生普惠服务的“够不够”,向第三阶段文化品质供给“好不好”和第四阶段文旅系统整合“强不强”加速蝶变的问题。通过新一轮的设施布局优化,推动资源的融合与聚变,有利于在关键期激活山区海岛县的后发优势,缩短文旅精准富民的跃迁进程。
2、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设施发展特征与趋势
1.区域公共文化供给差异,呈现山区海岛县文旅设施布局地区性。在调研反馈中,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设施发展存在地区性。时间上来看,多个县区公共文化事业年度支出增加,仙居、缙云等地区内5A景区提升,在文旅融合支出的增幅较多。统计来看,2022年至2023年,浙江3/4的山区海岛县文博馆、站在编人员数量稳中有增,其中天台、淳安等地增幅达10%。在空间上,受山区海岛县山海阻隔的天然影响,过半数公共文化设施主要集聚在县城、中心镇等优势片区。作为全域山区县的两个地级市,衢州全市乡镇文化站建成面积每平方公里为10.3m²,丽水全市乡村文化礼堂等文旅设施的村社覆盖率为48.6%,未来可提升的指数空间巨大。因而构建文旅设施供给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应对山区海岛县在公共文化资金、人才和空间非均衡布局的共性问题。
2. 文化资源转化潜力巨大。山区海岛县多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长三角地区近2/3的山地面积和47.3%的海岛数量集中在浙江的山区海岛县,龙泉市还拥有1925米的长三角第一高峰。山区海岛县作为长三角屋脊和中国最东部海岸,现有公共文化与旅游设施等级,对高密度山海优势资源的可转化潜力突出。一是能级提升趋势加快,目前浙江山区海岛县尚未布局国家一、二级博物馆、图书馆高等级设施,规划新建具有辐射长三角或跨省影响的大体量、目的型山海区域文化堡垒,具备引爆地区文化自信的聚变效应的条件和时机;二是文旅设施载体多样,统计显示浙江山区海岛县拥有的非遗数量平均为124个/县,绝大部分非遗功能以分散化、加盟型、嵌入式设施进行传承和展示,民宿、工坊、驿站、港口均可承载,形式多样,模式灵活,“小设施+大联盟”有利于山区海岛县量大面广的优秀原生文化的在地传承和发扬。三是文旅引导效率强化,基于山区海岛县文旅集散的大数据解析,现有馆场景区应对节假高峰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尤其面对亚运会期间的游客流量激增,乡镇之间统筹集散、村居田园主客共享、文旅资源分散前置等做法,有效减少因游客流量过大导致的文旅设施运营问题,明显增加当地文旅资源在高收益期的价值转化。
3. 跨山要素协同机制显现,提供山区海岛县文旅设施经营模式多元扩展。调研显示,浙江山区海岛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路径正从财政主导投入,向多种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转变:(1)多元投入的认同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再完全依赖财政“输血式”扶持,民营美术馆、企业文化馆等一批非公投入的文化设施大量涌现,如青田石雕文化城、开化根宫佛国等,社会主动投入和自筹资金的驱动力强劲。(2)地区共享的分配合作,浙江十大名山公园和最美岸线大部分位于山区海岛县,名山名水、文曲艺匠等资源往往存在跨山跨海的同质化分布,地区之间合力建设、利益共享,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低小散”的内卷竞争困境。(3)专业运维的扎根深入,随着新建设施不断落成,山区海岛县在专业运维上需求极为迫切。与此同时,大量文化类人才驻村经营,社会资本文化引流、大学生返乡文旅创业,以及院校专业结对等资源下沉山区海岛县,很大程度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和文旅设施的系统性盘活。
3、山区海岛县提升文旅富民的对策与建议
1. 能级牵引,打造山区县文旅布局“战略点”。以八八战略、重要窗口、共富示范为指引,依托山区海岛县优异的文旅资源密度和加速发展态势,建设长三角山区型文化新高地,打造华东区跨省山旅首选地,具备战略启动条件,亟需超常规的点位牵引。(1)建立“航母+机群”的设施布局结构,重点补位航母级的文旅堡垒,建议在金衢丽、杭金衢、温丽台3个山区县密集圈,选址集中建设亿元级投资、10万平方以上规模、具有辐射长三角的旗舰型能级的文旅地标综合体。(2)牵头谋划长三角山区文旅峰会论坛及永久会址1-2个,并配置山地文博、非遗或艺术的省级总馆或双馆2-3个,筹建国际山地文旅合作研究中心1个,依托大型文旅综合体举办年度性、高规格山区文博会、艺博会,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山区海岛县联盟的省级文旅副中心地位。文旅能级牵引的共富路径,重在以点带面,有利于正向聚力引流的同时,反向推动山区核心文化的价值输出与转化。
缙云壶镇民安桥文旅服务融合设施
2. 高质量要素驱动,构建山区县文旅发展“共同圈”。以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指导,山区海岛县文旅设施的驱动要素不断显现,引导其形成合力推动高质量富民成效,亟待“1+3+N”的共同圈建构。(1)推动地理联盟共同圈,围绕四条诗路、十大名山公园、以及名人名史等资源分布实际情况,打破行政边界,引导县乡跨山跨界共建设施平台,按资源和投入定分配,抱团发展,做大做强。(2)培育投资建设共同圈,扩展公共文化设施功能类型,通过经营空间招引社会资本共建,以奖代补,发挥资金撬棒作用鼓励企业自筹或共建嵌入式的文旅馆场,合作孵化一批,成熟认证一批。(3)创新专业运维共同圈,应对山区文博人才匮乏问题,精准实施“专业候鸟”计划,采取机构结对、人员互换、物资轮转等方式,实现以多帮一、周期循环的专业运维共同圈,造就永不掉落的“文化接力棒”。
3. 精准性体系融合,编织山区县文旅富民“活力网”。以分类引导、差异发展、错位互补为原则,深化“一县一底蕴,一镇一风情,一村一故事”的文旅发展定位,编织有地区生命力、百姓认可度的“文化+”富民网。(1)深化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梳理山区县文脉谱系网,绘制文旅布局一张图,精准展现浙派山城、山镇、山村活力。(2)整合文宣传播,以文载宣,以宣扩文。增加媒体进村、直播入户频率,突出短视频、精剪辑的地方故事节目快播,推动山区文化自信的精神共富。(3)打通文创链接,以文育创,以创养文。实施山区公共文化创意、创业、创客“三创一体”产业提振计划。建立文创作品的匠人溯源码机制,数字化推进山区文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数媒、动漫等现代形式对山区传统产品的融合创新。(4)加强文俗互补,以文护俗,以俗固文。发掘抢救因下山、拆迁移民导致面临失传的非遗民俗,推动非遗民俗的文旅化、价值化。藏俗于旅,变俗为产。
山区海岛县是浙江极具长三角地区辨识度优势的文旅资源区域单元。具体来说,围绕三个“一号工程”,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是文旅流量“引进来”和文化自信“走出去”的关键环节。系统推进“点—圈—网”的文旅发展格局,逐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内结构循环+外接口开放”的系统精明增长和缺漏短板补全。进而,通过构建文旅空间根植基层的建、管、运、维、服、用六位一体模式,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地区辨识性、资源整合性、功能兼容性、空间复合性和容量可变性的布局策略。最终,提供山海协同精神共富的浙江模式和路径。
作者简介:
朱晓青,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亚洲低碳设计学会理事、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杭州市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乡村振兴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获浙江省“千万工程”突出贡献个人表彰、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等荣誉30余项。
丁杰,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挂职浙江省龙泉市副市长,主要从事城乡发展管理与研究。
潘海颖,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教授,浙江省文旅厅智库专家,主要从事文旅设施规划、城乡休闲学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项目30余项。
本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政协重点课题。
转自“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