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浙江率先在省域层面开展了平安建设的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明确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平安中国建设上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平安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十年来,浙江锚定“五个更加、六个确保”的目标,即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的总体目标和确保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状况良好、经济运行稳健、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具体目标,一张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大平安”蓝图描绘至今,从“平安浙江”到“平安中国”先行区到示范区,浙江以两条漂亮的曲线交出了平安建设的满意答卷。一条是“上行线”:浙江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升,2022年为99.28%,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浙江被公认为最具安全感、司法文明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一条是“下行线”:各类案件持续下降,浙江是命案发生率最低的省份之一,安全生产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等各项指标也大幅度下降。在社会长期安宁稳定的同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浙江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11243亿元到2022年7.77万亿,总量居全国第四位。2023年浙江省GDP突破8万亿大关,成为第四个GDP突破8万亿大关的省份。浙江凭借着超强的经济增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二十年来,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典型样本,成功地破解了现代化过程中发展与稳定的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域层面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浙江经验。
一、坚持人民立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02年,习近平同志刚来浙江工作,正值浙江经济加速发展时期,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2004年4月22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建设“平安浙江”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开展“平安浙江”建设,他敏锐地看到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能割裂,社会的和谐稳定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但是幸福感和安全感却下降了,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老百姓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共享发展的成果。那么平安浙江建设如何破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满意导向,把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要求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人民立场,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先后部署开展毒品、“套路贷”、电信网络诈骗、民间借贷、食品药品安全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三年专项斗争浙江共打掉黑恶团伙3400余个,拔除“保护伞”1400余名,连续三年获评专项斗争全国先进,使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公共安全事故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公共安全隐患整治刻不容缓。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工程车安全治理……从小事抓起,以小见大,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好转,连续11年未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全面落实公共安全行业监督、重点领域实名制管理、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企业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化常态化……随着公共安全隐患整治深入推进,各领域安全事故持续下降,顺利实现“遏重大、降较大、减总量”的既定目标,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平安建设坚持人民立场,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平安建设的奋斗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深刻回答了平安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
二、坚持共建共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
平安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2004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工作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构建社会平安与和谐。”平安浙江建设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浙江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习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就高度重视继承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多次提到要“充分珍惜、大力推广、不断创新‘枫桥经验’”。温岭民主恳谈会,经过二十余年的传承与弘扬,从初期的恳谈、协商,深化到参与各类决策性事务,不仅成为当地基层自治的重要载体,更是以一种成熟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借鉴;嘉兴桐乡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形成了初心早茶馆、老兵调解室、和事佬工作室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基层调解组织,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2005年,浙江在全省推广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2022年全省90个县(市、区)实现社会治理中心全覆盖,社会治理中心整合了各部门力量,人社、公安、法院、信访、司法等职能部门全面入驻,成为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受、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高效能治理平台。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十年来浙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抓住群众工作这条主线,“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将平安建设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推动“群众唱主角”,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平安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把人民群众对平安和谐的追求变为美好现实。
三、坚持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在浙江开展平安建设实践探索后不久,浙江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部署。平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推进平安浙江建设,就是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法治范围,用法治规范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平安建设是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十年来,浙江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建设助推平安建设,以法治力量巩固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的成果。通过加强立法不断完善平安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的意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浙江省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从源头上预防安全风险的产生。《浙江省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条例》《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出台,使得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治理有法可依、有法可据,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前行,为平安浙江建设注入法治基因。以《浙江省行政程序办法》为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开启“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国家试点,创新执法体制机制,道路交通领域的“首违不罚”机制,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更让老百姓感受到执法的温度。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添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体验。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权运行更加高效,执法司法监督制约机制更加健全,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稳步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平安浙江建设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入开展全民普法,“谁执法谁普法”,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实现市县乡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涌现出一批基层依法治理的典型经验,像安吉的“余村经验”、武义的“后陈经验”、象山的“村民说事”等等,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平安浙江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2023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浙江省平安建设条例》,这是对近二十年来平安浙江建设成果的法治总结,也将进一步推进平安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四、坚持数字引领,赋能平安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数字浙江”是浙江现代化发展的一张金名片。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作出建设“数字浙江”部署,指引浙江率先开启数字化发展的先行探索,开启了浙江发展的新篇章。二十年来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深化改革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持续深化数字浙江建设,形成“平台+大脑”“系统+跑道”“改革+应用”“理论+制度”的改革构架,建设全省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数字化改革成为社会治理变革重塑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为平安浙江建设注入强劲的动能。信息化打通平安建设最后一公里,“一根网线、一块屏”,浙江“共享法庭”建设覆盖到全省所有村社,成为普法宣传和诉讼服务、多元解纷的最小“支点”。运用大数据助力平安建设,以“全域数字法院”“数字检察”“公安大脑”“数字国安”“数字司法”等平安建设数据平台为支撑,实现风险信息数据动态归集、开放共享,打造平安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和综合分析为一体的防控平台,促进平安建设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数字赋能基层治理,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与乡镇(街道)四平台和基层网格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的综合治理体系。诸暨市借“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整体智治改革之势,开发了“浙里兴村治社”应用,自上而下统筹整合进村入社事项,自下而上打造民情回应机制,做到“事项一口归集、任务一键智派、问题一屏掌控”,进一步加固了社会治理的根基。人工智能优化平安服务,“最多跑一次”“车检一件事”“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等移动服务降低了办事难度、提升了服务温度,助力“高效办好一件事”,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了平安服务的优质、高效和便捷。展望未来,平安浙江建设需要抓住数字化改革持续释放的数字红利,不断优化平安服务,推动平安建设持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结语
二十年来,我们沿着习近平同志开创的平安浙江建设道路砥砺前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平安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的参与热情,在法治道路上,通过数字赋能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如今平安浙江建设已经成为根植于浙江人民内心的自觉行动,也是浙江人民发自内心的骄傲,站在平安浙江建设二十年的新起点,我们要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平安浙江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继续书写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为平安中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
作者简介:王廷婷,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课题信息: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1GXSZ061YBM)研究成果。
转自“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