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衢江出发:探索浙江省数字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建议
发布时间: 2024- 12- 03|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导言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非遗不仅是国家和民族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也是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然而,如何在保持非遗传统精髓的同时,赋予其在当代生活中的新活力,已成为文化传承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契机。国家和浙江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加大对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支持力度。这一举措旨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即在保留非遗核心价值的同时,通过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并同步提升经济社会效益。

衢江区依托数字技术的赋能,积极探寻非遗资源的保护、创新及传播新途径,同时,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经验,成功构建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发展模式。尽管如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非遗资源的数字化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区域性的非遗传播网络,以及运用创新策略拓宽非遗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仍是衢江区需持续探索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衢江区在非遗保护实践中的举措与成效,并综合省内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创新发展策略,对于浙江省推动数字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衢江区非遗保护传承数字化发展的做法及成效

衢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正步入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作为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历史文脉的非遗,它不仅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方面发挥着深远影响,更是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和省委相关决策明确提出,要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非遗从静态遗产走向活态发展,成为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前,政策层面高度重视非遗的活态展示与国际化推广,这为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多元化展现以及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对于衢江区而言,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与创新性展示方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将极大提升文化软实力与自信心,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实现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与价值最大化利用。

(一)聚焦传承保护,大力培养非遗专业型人才

一是完善非遗传承人员的培养体系,特别关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待遇问题,通过举办公益研修班、提供资金补助等措施,激励年轻人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同时,加强非遗保护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学习交流以及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联合培养,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效果。二是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和外部优质资源,提升传承人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具体做法包括举办非遗专项培训班,向公众展示非遗魅力,增强传统戏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同时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培育。此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成果转化,营造一个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二)聚焦资源整合,进一步打响衢江非遗品牌

一是成立衢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负责编制非遗产业规划,主动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相结合,建设非遗人才培养基地,为非遗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二是积极鼓励行业、高校等资源参与衢江区非遗保护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共同建设非遗研究中心、协同创新基地等。通过开放数字化资源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幅提升非遗人才培养的可达性,有效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发展。三是与业界大师、国家级及省级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建名师工作室,例如,通过改造老旧农房,结合非遗体验、民宿、餐饮等元素,打造一体化的旅游体验项目,使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历史故事的参与者。此举不仅带动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乡村经济的振兴,还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助力“非遗+”旅游市场的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

(三)聚焦数字赋能,推动“非遗+”的融合发展

衢江区正积极探索“非遗资源+数字体验+技术创新”的融合模式,以数字化规划和政策引导为引领,推动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方面,该区不断拓展“非遗+”的跨界融合,将非遗与旅游、民俗、产业和文创等多个领域紧密结合,以此激活非遗的经济潜能与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案例深化非遗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例如,通过改扩建杨继洲针灸文化体验中心,增加数字展示与交互体验环节,并强化了特色文化街区的建设。

此外,衢江区还高度重视非遗传播形式的创新,通过搭建数字化场景和直播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古砖瓦烧制技艺、茶灯戏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呈现方式,生动讲述非遗故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该区通过举办非遗影像展等融媒体活动,将非遗影像、展演和市集等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百余部作品展映,累计访问量超过33万次,显著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四)聚焦价值转化,开拓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是在非遗项目再开发、再创作过程中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和审美元素、创新表现形式,促进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积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遗主题游线路、非遗市集等推动非遗保护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拓宽非遗生存空间,推动非遗更好地走向市场。二是将非遗技艺与商业开发跨界融合,全力打造集休闲体验、研学教育、美食文创为一体的多元化非遗产业链,加速非遗产品与现代人文审美、艺术科技之间的融合。三是探索活化演绎路径。坚持静态展示与活态展演相结合,借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将历史文化和实体景区相融相通,赋能以非遗为代表的跨区域文旅资源高质量传播与发展。例如,为了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衢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衢江区开展了结合“亚运”童心“潮”主题的多项非遗培训活动。这些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衢江区的非遗文化历程,传承非遗基因,弘扬非遗精神。此外,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不仅使衢江区非遗旅游体验更加多元丰富,还以动态、互动的体验取代了传统的静态展示方式,这大大提升了非遗技艺对儿童的影响力。

二、浙江省非遗保护传承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经验

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非遗数字化创新已成为浙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通过搭建非遗数字平台,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保护和展示非遗资源,实现了非遗资源的系统化管理与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创新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使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浙江探索非遗产业数字赋能路径,不仅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更使其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模式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还将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为全国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提供了创新案例,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文化复兴的重要探索。

以“文”铸魂:建设乡村非遗带动乡村善治

截至2024年,浙江省已成功建成20511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的全覆盖。这些礼堂极大地丰富了基层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文明乡风的形成,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并有效传承了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基层执政基础。2024年9月,浙江省发布了《关于深化文艺赋美工程 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和群众文化的均衡发展,进而提升文化品位与艺术氛围。具体举措包括在公共文化场所广泛推广艺术展示活动,采用“一馆多堂”的多元化模式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此外,还实施了四种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特别是总分馆模式,这一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空间资源的融合与智慧应用的集成,显著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共享效率。结合“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浙江省将艺术与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动艺术乡村建设。例如,鄣吴镇和梅溪镇就充分利用非遗资源,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还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社会风尚的改善。这些实践为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以“文”化人:文旅融合并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及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深厚而稳固。浙江省在非遗保护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有9项非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拥有241项国家级和996项省级非遗项目。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浙江省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激活非遗资源,将时尚元素和数字化技术融入非遗的提升之中,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安吉县为例,当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巧妙地将非遗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共生共荣的展示空间,实现了文化遗产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此外,安吉还积极推动非遗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将非遗转化为文化财富,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鄣吴镇的竹文创工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精致的设计和开发,竹文化产品得以问世,不仅提升了非遗文创的经济价值,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浙江省通过非遗与乡村建设、文创产业的融合,成功激活了非遗的文化与经济潜力。这一举措不仅振兴了乡村文化,也为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一种文化与经济双赢的成功模式。

以“人”驻才:以农民为本聚共同富裕

文化和旅游部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提出,应建立吸引各类人才参与的有效机制,重点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等关键人物的作用,同时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人才支持。

在安吉县的实践中,浙江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深入挖掘乡村非遗的市场潜力。通过扶持非遗传承人、引导村民广泛参与以及吸引乡贤回归家乡,浙江省成功推动了文化赋能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这一做法不仅激发了农民发展非遗文化的内在动力,还着重确保非遗的经济和文化效益能够真正“源自农民,惠及农民”。这一模式确保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既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从而真正实现了文化与乡村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发展浙江省内数字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建议

浙江省应从全局视角出发,结合国家数字化战略、乡村振兴政策及文化强省目标,将非遗保护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政策引领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以下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一)产业赋能:跨界融合、数字文旅与品牌化IP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浙江省内丰富的非遗资源亟需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数字+非遗”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建议聚焦以下方面:

跨界融合与创意转化

依托浙江在数字经济和区块链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建立“文化数字孪生”平台,为非遗项目提供动态数字化管理。通过全生命周期的非遗项目数据化记录,动态追踪非遗产品的生产、流通及消费路径。例如,为“龙泉青瓷”“东阳木雕”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将制作过程通过虚拟现实呈现,实现生产场景的线上实时体验,让消费者深入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将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非遗数字文旅生态圈”,覆盖浙江省内的重点非遗区域。通过数字技术连接各地特色非遗,设计跨区域沉浸式数字文旅路线。例如,将丽水的畲族歌舞、湖州的蚕丝技艺与宁波的奉化布龙舞整合到一个数字化体验平台中,为游客提供可视化的非遗地图与个性化的定制游览路径,提升游客对非遗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品牌化非遗数字文旅

构建以非遗为核心的数字文旅品牌矩阵。借助浙江省内的特色非遗资源,因地制宜地打造乡村非遗数字文旅品牌,如通过数字沙盘、裸眼3D等手段展示非遗文化历史脉络,将非遗文化赋予情感化叙事,激发消费者共鸣。同时,依托“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开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推广,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非遗文旅消费闭环。另外,将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非遗数字文旅生态圈”,覆盖浙江省内的重点非遗区域。通过数字技术连接各地特色非遗,设计跨区域沉浸式数字文旅路线。例如,将丽水的畲族歌舞、湖州的蚕丝技艺与宁波的奉化布龙舞整合到一个数字化体验平台中,为游客提供可视化的非遗地图与个性化的定制游览路径,提升游客对非遗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数字化乡村经济赋能

推动非遗产品从区域特色资源向全省性经济增长点转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为乡村非遗项目提供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展数字营销,结合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赋能:互动营销与情感共鸣驱动助推乡村非遗“破圈”发展

非遗保护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以确保其不仅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明象征,也能顺利融入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场景。为此,浙江省可以着重推进以下几项创新举措:

数字媒体与情感化体验传播

开发一系列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短剧与互动短视频,旨在运用故事化和拟人化手法,深刻展现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围绕东阳木雕、湖州蚕丝技艺等非遗项目,设计富有叙事性的视频,借助人物故事推动非遗文化传播,以唤起大众对非遗文化的亲近感。同时,为将非遗文化传播与现代娱乐形式相融合,探索“游戏化”传播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借助AR/VR技术,可将非遗技艺融入游戏情节,例如,打造一款融合浙江多地非遗的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中,玩家需在各个场景中学习非遗技艺,如掌握瓯塑工艺、完成全旺板龙舞蹈动作等,随着游戏进程,逐步解锁非遗知识与文化故事,从而在娱乐互动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与情感连接。

构建互动式数字传播平台

建设覆盖全省的非遗数字传播平台,集成直播、短视频、在线互动等功能,增强非遗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参与感。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鼓励消费者自主参与非遗传播。例如,在推广“全旺板龙”舞蹈时,设计节奏游戏并与社交媒体连接,激发用户主动参与并传播,形成非遗内容的自发性扩散。在全省范围内打造非遗数字直播基地,集直播教学、体验互动、产品销售为一体,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专业化的数字传播支持。通过虚拟主播与AI驱动的智能交互技术,设计全景式沉浸体验,让观众能够参与如“非遗手工艺制作挑战”“民俗互动问答”等活动,增强观众对非遗的感知度和认同感。

数据驱动的精准推广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洞察目标受众的兴趣偏好,优化非遗推广的内容与形式。针对年轻消费者注重潮流与创新的特点,现代化改良的非遗产品应运而生,如衢江彩泥塑的数字藏品系列,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了其独特性和收藏价值。同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为消费者提供了“非遗定制化服务”。根据个人需求和偏好,可以生成独一无二的“定制版非遗产品”,比如利用AI技术生成的个性化龙泉青瓷花纹设计,或依据家居风格定制的东阳木雕家具方案。这种服务不仅显著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价值,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市场活力与生命力。

(三)文化赋能:数字资源库与区域联动助推乡村振兴新动能

浙江省应通过区域协同和数字化资源整合,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创新发展。重点包括:

打造“浙江非遗文化云”综合平台

构建覆盖全省范围的数字化非遗资源库,运用3D建模、虚拟现实及人工智能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精细的数字化保存与生动再现。例如,通过3D扫描与AI复原技术,精确记录和展示象山渔民画、温州瓯塑等非遗技艺,确保这些技艺不会因传承中断而消失。同时,结合多语言智能解说系统,有力提升浙江非遗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整合全省非遗资源,打造集非遗档案管理、动态展示、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浙江非遗文化云”平台。该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建立起开放共享的非遗数据机制,涵盖非遗3D建模、数字博物馆、在线学习课程等多个模块,为非遗传承人、研究学者及广大公众提供便捷、丰富的资源服务。此外,平台还可配备多语言AI翻译功能,进一步拓宽非遗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渠道。

推动区域协同的“非遗文化圈”建设

借助浙江省“一体两翼多点”区域发展格局,建立“非遗文化圈”协同机制,促进文化资源的跨地区共享。例如,以杭州、温州、丽水等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县域形成非遗文化协同发展圈。通过举办跨区域非遗交流活动、共享数字资源库等形式,增强文化圈内的联动效应。

非遗文化与绿色生态的深度结合

在非遗文化的振兴过程中,积极融入乡村生态保护理念,促进非遗技艺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应用。例如,将龙泉青瓷的制作技艺与生态环保理念相结合,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绿色生活用品;同时,将绍兴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与新农业开发相融合,构建绿色非遗生态链,实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双重保护。在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大力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具体而言,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优化非遗技艺的生产流程,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此外,积极推广“生态友好型非遗产品”,例如利用龙泉青瓷工艺制作的可降解餐具,或是基于传统织布技艺设计的环保购物袋等,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的内涵,也紧密地将非遗文化与全球的绿色发展目标相结合。

作为中国非遗文化的“重镇”,浙江省应以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区域性实践向全省化、国际化迈进。通过产业赋能、创新赋能和文化赋能,构建一个覆盖全链条、全区域、全数字化的非遗保护体系。数字赋能的非遗保护不仅是推动文化复兴的重要支点,还能够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增强文化软实力,让浙江的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

王淑怡,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艺术设计博士。研究方向为用户体验、交互设计。 周向力,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设计学理论、设计史研究。主持浙江省社科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厅局级项目若干项。 课题信息:本文为“社科赋能⼭区(海岛)县⾼质量发展⾏动: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预立项)研究成果。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