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0日,浙江省政治学会2024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浙江省政治学会、浙江师范大学主办,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社科处、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基地承办。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健,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建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长、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蓝汉林,浙江省政治学会会长余逊达,浙江省社科联有关处室负责人等出席会议,来自省内外高校、党校系统的政治学学者、青年学生以及政治学相关专业期刊主编、编辑等150余人参加会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主持开幕式。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健
徐健肯定了浙江省政治学会一年来在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决策咨询、交流研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高度评价了浙师大政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以及其对浙江省政治学科发展的积极贡献。徐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并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价值。本次研讨会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对于全面理解并深入实施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以及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建珍
张建珍向远道而来的嘉宾学者表示欢迎,简明扼要介绍学校办学情况,强调浙江师范大学的政治学建设坚持以非洲为特色,学科建设成效突出。张建珍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钥匙。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深入研讨,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浙江省政治学会会长余逊达
余逊达指出,浙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地,也是全过程民主广泛开展、不断深化的先行地。长期以来,浙江省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各个环节和主要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政治学的创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浙江学人要充分利用身处浙江省现代化建设和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丰富场景,深入挖掘背后的制度样式和重要启示,充分利用地方经验研究构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创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做出更多更积极的智慧贡献。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
刘鸿武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浙江省基层治理创新工作可圈可点,充分体现了地方治理能力的系统转型,更是中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样本。浙江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建设、基层治理也必然具有自身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如何从政治学视角解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经验并升华至理论高度,使之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进而走向国际,与国际政治学理论界进行对话,这是浙江省政治学建设的新方向、新使命。
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委员、教育长蓝汉林主持主旨报告
中联部《当代世界》编辑部主任张凯
在题为《非洲现代化探索与中非现代化合作》的主旨报告中,中联部《当代世界》编辑部主任张凯指出,从非洲发展史可见,多数非洲国家并没有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而是长期受困于基于西方经验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枷锁之中,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义,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鉴于此,中非携手同行现代化需要更加关注中非现代化道路的共同知识生产,提升彼此间制度治理的政策协调与能力建设,将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打造成产业合作的优先领域。
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兼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郭剑鸣
在题为《民主、集权与政府债务》的主旨报告中,浙江省政治学会副会长、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郭剑鸣指出,债务膨胀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他从历史的角度描绘了先发型国家与后发型国家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的趋势,强调西方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并不仅仅是经济赤字问题,更深层的是政治赤字,反映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民主理念的退化。相比之下,中国政府举债的政治逻辑可概括为“大财权—大事权—大干预—大政府—大扩权”。报告提出,要遏制政府债务的增长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的授权体系,更新传统政府预算观念,加速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并建立财政储备机制与任期预算平衡机制。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刘开君
在题为《再数字化:数智技术何以赋能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基于浙江绍兴“数智枫桥”的理论分析》的主旨报告中,中共绍兴市委党校副教授刘开君通过对浙江绍兴“数智枫桥”项目在数字赋能、功能优化、治理转型三个维度的深入分析,指出基层社会矛盾化解“再数字化”将成为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形态。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二级教授董明
在题为《“两个结合”视域下的协商文化及其培育路径——基于“红茶议事会”案例的阐释》的主旨报告中,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二级教授董明从协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国特色协商文化的理论渊源与既有实践脉络出发,结合“红茶议事会”的具体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其协商逻辑及其文化养成。报告认为,协商文化可反哺、推动新时代我国协商民主实践持续走深走实。在“两个结合”指引下厚植新时代协商文化、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
余逊达高度评价主旨报告内容,表示四场报告充分体现了当代学人致力于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推动本土化与国际化互动的努力。
浙江省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郎友兴
浙江省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郎友兴主持论文分享。论文分享由宁波大学副教授金晓伟、杭州师范大学吕鸿强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张扬金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生刘飒、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姜亦炜、上海大学全球学博士生于桂章进行相关汇报。
此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征文评选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4篇、三等奖16篇。一等奖论文作者分别在大会做学术分享。
为获奖代表颁发证书
分组研讨环节,40余位来自省内外高校、党校系统的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政治监督、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治理经验的国际传播、中非携手现代化等维度做深入交流讨论,展现了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视野、新焦点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努力。
三组研讨会会议现场
会议受到了《当代世界》《治理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河海大学学报》《观察与思考》《非洲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专业期刊的支持,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的关注。
(转自“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公众号,浙江省政治学会供稿,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