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史与社会史的多维呈现 | 《李慈铭日记》编辑说
发布时间: 2024- 12- 18| 来源: 《中华读书报》| 浏览:

《李慈铭日记》为晚清名士李慈铭积四十年之功、铢积寸累撰成的日记,起自清咸丰四年(1854),迄光绪二十年(1894),汇集清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近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人物臧否和朋踪聚散,以及李慈铭积毕生心力所做的对史料的鉴定考证、对古籍的评介阐释等,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为今人研究晚清政治史、学术史提供了大批珍贵史料。该日记既是李慈铭个人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晚清风云际会变革时代社会史的缩影。此次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李慈铭日记》系首次以点校本的面貌呈现。以下兹就该书整理出版情况略述一二。

难点:“文字障”中的披荆斩棘

概括言之,本书的整理出版主要有以下困难:日记以行书、草书等书写,部分为小字注及小字眉批,字迹辨识有难度,整理及编校的第一步工作便是认字;李慈铭颇以字学自豪,写字爱用《说文》本字、古字、生僻字等,日记中甚至有少量篇幅以篆文撰写,整理及编校者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字学知识方能辨认;日记涉及内容庞杂,如日常记事中提到了大量的人名、官职、人事信息,读书札记则包含了大量的古文献知识(李慈铭又尤爱用僻涩典故、词汇等),诗文的整理则需具备文学功底,抄录邸抄的整理则需对晚清官场和史事有着了解,可以说日记是一个多学科资料的汇集,考验整理者及编校者的知识储备;日记各块内容交相杂错,更有眉批、小字注夹杂其间,乃至涂抹、批改,都需要进行条分缕析的体例上判断与整理;日记中存在的讹脱衍乙,需要加以校正;等等。

本书的整理出版工作即在以上困难中曲折前进,甚至走过弯路。以日记中李慈铭爱写的《说文》本字、古字为例,因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完本字,常注曰“俗作某字,误”,批评通行字为误。为尊重李慈铭对文字的态度,整理者和编校者一度是以保留本字、古字为要求,但后来发现如此做,一是需要大量的造字,二是不方便读者阅读,为此也耗费了大量时间,最后决定改为除有特殊用意及谈论字学的文字中保留本字、古字外,其他部分均改为通行字。同时,还制作了日记中常见的本字、古字、生僻字与通行字的对照表,方便编校组对照查看;至于字迹的辨认,则依托书法字典、请教通达之士、结合上下文意等方法加以解决;日记庞杂的内容,则在大致理为四块后,即日常记事、读书札记、诗文、邸抄后,有了发力方向,读书札记则按之前已出版过的札记摘录进行编校,诗文则参照李慈铭此前已有单行本的文集等进行参校,邸抄则参考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上谕档;日记的四块内容加上眉批、涂抹内容的体例,如何分行分段,如何放置,讹脱衍乙的处理方式,也作了确立;等等。通过以上工作,才稳步推进了日记的整理出版工作。

价值:初辟草莱后的鲁殿灵光

本次《李慈铭日记》的出版,完整释读出李慈铭日记原文,相比影印版或节选的读书记等,提供了一个完整、清晰、便于阅读的点校整理本。尽管日记文字的辨识有上述所述困难,但在整理与编校过程中,仍尽力做到了逐字辨认识读。当然,限于视野、学识,识读肯定存在疏漏。若说本次出版的价值,或者可从以下几点分述之。

第一,厘清了日记的内容体例,使日记以较为清晰的面貌呈现。《李慈铭日记》看似庞杂,实则大致由四大块主要内容构成,分别为日常记事、读书扎记、诗文及邸钞,本次整理将此四大块内容分行分段,通过诗文标题加黑并低两格、读书札记及邸钞单独成段等方式,使此四大块内容在呈现上一目了然。日记的眉批,则采取了按文意置于日记记事之后的方式,方便读者两相参照。此外,在目录体例上,在兼顾李慈铭原本日记分册的同时,标示了每册的起讫时间,目录并页眉细化到某年某月,方便读者按照时间顺序翻阅。

第二,厘清了日记的底稿原貌,使日记以最丰富的层次呈现。相比底稿影印版,整理版在整理后可能会有形态意义上信息的遗漏,而这些形态可能包含了重要信息。以《李慈铭日记》为例,底稿中有不少内容,李慈铭都进行了涂抹,而这些涂抹很可能蕴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李慈铭因捐官事件与周氏兄弟闹翻后,转而将日记中一些有关周氏兄弟的内容进行了涂抹;杜凤治曾与李慈铭过从甚密,然当李慈铭得知其与人合伙骗走他的钱后,将日记中“杜五楼”的名字尽数涂抹。整理本并没有简单地因涂抹不录,而是加按语标明“此处涂抹”或“涂抹可见”标明其在底稿中的形态,实际上也是呈现了李慈铭与友人的矛盾及其心态。这都是本次整理本在整理的同时,尽力保留原稿风貌的努力。

第三,厘清了日记中的讹夺衍乙,使日记以最准确的内容呈现。日记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引用文献繁多,李慈铭于日记中亦难完全保证完全准确,存有不少讹夺衍乙之处。本次整理,对于其中的讹夺衍乙进行了判定修改,同时为谨慎起见,避免错改,并没有对讹夺衍乙进行径改的处理,而是用多种符号,既标示错处,又标明改正后的文字,也方便读者比照判断。

第四,编制了三大索引,即《人名索引》《诗文索引》《札记索引》,充分挖掘《李慈铭日记》的使用价值。李慈铭的诗文、读书札记几乎全录于日记,借助《诗文索引》《札记索引》,相当于拥有了编年版的《越缦堂诗文集》和《越缦堂读书札记》,《人名索引》则尽数罗列人物名、字、号、日记的其他称呼等,标示人物出现的页码,方便读者快速锁定人物在书中出现的位置。以上索引,均有利于读者更好的利用《李慈铭日记》并挖掘其更多价值。

尝试:做“活的古籍整理”

本次《李慈铭日记》的整理,即以做“活的古籍整理”为理念,重视出版后的后续工作。“活的古籍整理”,就是古籍整理出版应当是动态的,出版后广泛吸收最新研究成果,虚心接受各方意见,同时及时向读者反馈相关信息,建立各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如发布校勘记、重印修订等),完善已经出版的古籍。以本书的索引为例,此次采用的是扫二维码在线阅读加下载的模式,既方便了读者随时使用索引,也方便我们后续根据读者意见,对索引的形式、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后发布,为读者提供更好的辅助阅读工具。可以说,现代技术和形式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我们做“活的古籍整理”的愿望。期待以本次整理点校本的出版为起点,学者、读者都能参与到“活的古籍整理”当中,无论是对文本的修订,还是学术研究的进展,都将丰富《李慈铭日记》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刊于《中华读书报》 2024年11月20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