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届省哲社奖获奖成果 |《中国家庭消费分层研究》
发布时间: 2024- 12- 16|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

2023年12月,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本届优秀成果奖共评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应用对策研究与科普优秀成果奖和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大类299项,其中一等奖60项、二等奖179项、青年奖60项。获奖成果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重大命题,按照“真”“情”“实”“意”总要求,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主线,立足浙江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伟大实践,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前沿,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发出浙江声音,彰显了浙江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缜密务实的学术方法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成果

浙江省委党校林晓珊教授所著《中国家庭消费分层研究》一书,2021年5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获“第二十二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基础理论研究类)。

简介

中国迈向现代消费社会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城乡家庭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但与此同时,城乡家庭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消费阶层分化,消费领域的不平等成为一个亟须更多关注的社会问题。从消费分层的视角来看中国家庭阶层结构形态的演变,有助于在既有分层指标之外,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多维面向,以及阶层结构形态的形成机制和制度逻辑。

该书力图探讨在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背景下,消费分层是如何对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在对已有消费分层的理论逻辑和经验研究进行检视的基础上,该书建构出了一套包含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质量和消费方式四个维度在内的九个指标的新消费分层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调查(CFPS)2014、2016、2018三个年度数据,采用潜在类别模型,识别出了富奢型、新兴型、负重型和边缘型四个等级差异明显的消费阶层,据此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

从理论层面看,该书以下四点发现有一定的价值:一是在对已有消费分层文献进行理论梳理和经验检视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实际的消费分层指标体系,这对今后进一步开展消费分层比较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二是该书依托严谨的潜在类别模型分析,识别出了富奢型、新兴型、负重型和边缘型四种消费阶层,为我们从消费分层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奠定了基础。三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消费分层结构形态已经从“金字塔型”朝向“橄榄型”发展,消费分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但是,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消费不平等依然存在。四是该书发现消费分层与职业分层、主观阶层地位认同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从制度变迁与消费分层的关系中,揭示了消费分层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社会分层的制度逻辑,突显了消费分层作为一个独立研究议题的理论重要性,为不平等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从实践层面看,一方面,在当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框架内,消费制度安排在调节城市家庭贫富差距上的作用不够显著;另一方面,在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内需依旧不足背景下,要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须了解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进而对不同阶层和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因此,该书的结论在缩小消费差距和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关于促进消费阶层流动的制度保障中,强调侧重于从消费阶层流动的动力机制、主体构成和基础保障三个方面,通过消费升级的制度驱动、收入分配结构的制度调整和集体消费的制度设计等举措来有效促进消费阶层的流动、优化消费分层的结构形态,这是具有一定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该书已在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等发表阶段性成果11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9篇,有5篇分别被《新华文摘》(网络版),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教育科学文摘》《中国人口报》和《学术界》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有学术期刊在“新书推介”栏目专门推荐了该书。该书的阶段性成果还曾获得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

作者简介

林晓珊,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消费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性别与家庭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