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交节。 “小雪”虽然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却与日常天气预报中所说的“小雪”意义完全不同。小雪节气仅仅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小雪节气前后是一年当中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时节。
做腌菜
南京有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制作各种腌制、风干的蔬菜,以备过冬食用。一到小雪节气,菜场里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那些可以腌制的冬菜。这时,萝卜、雪里红、青菜都已经到了一年中最好的食用季节,勤快的主妇们把它们买回家,用盐腌制然后曝晒七八个晴日;食用前用滚开水烫,烫上两三次就可以吃了。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清人著作《真州竹枝词引》中就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真州在今天江苏仪征。
“小雪”前一天,几乎所有的人家都会把地里的大青菜铲起来,洗得干干净净挂在院子外面的竹篱笆上。只是晾一晾,并不要晒得多干。到了“小雪”这一天,就要一棵棵收起来,用大竹筐挑到厨房。腌寒菜要一只一人高的大缸。在缸里铺一层青菜,码一层盐,装到满满一缸了,人站上去踩实。先拿块木板盖住菜,两个人踏上去。如果是年轻的夫妇或者要好的姐妹,更不会觉得累了,两个人手牵着手、哼着曲子,晃荡着、摇摆着,节奏分明,舞蹈一般。等压得实了,人跳出来,再抬一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上面,等上几天, “寒菜”就算腌好了。
晒鱼干
晒鱼干是台湾中南部海边在小雪节气这天的习俗。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因为每年这个时候,乌鱼群会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晒鱼干的原材料一般要选大鱼,因为小鱼一晒没多少肉。选好了原材料,把鱼去鳞,若鱼身较大,应在脊背骨下及另一边的肉厚处,分别开片,使卤水易于渗透,然后将鱼身剖腹、去掉内脏。将鱼清理干净后,一般不拿水清洗,那样鱼容易坏。如果一定要清洗,洗后必须把水沥干、擦干。
然后将盐、花椒、大料、陈皮、小茴香放入锅中炒至微黄,调料多少依自己口味而定,均匀抹在鱼的内外两侧。抹完后,便可以将其平放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容器里面,在阴凉处进行晾置。四到五天后,将容器内的鱼上下翻个,以便促使调料均匀吸收。如此再过四五天,便可将鱼挂在阴凉通风处,想让鱼干到什么程度都行。再过两三个月后便可取下来剁成段,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入冰箱。
小鱼干含钙量高,所以常被当成零食来食。而在台式的XO酱里,小鱼干主要是用来补充香味与咸度的。为了好看与让人无法看出用了哪些材料,在入酱前。会先将小鱼干去头然后切碎使用。小鱼干有很多种,除了这一道菜所用的“公鱼”,另外还有鰽白、丁香等,不过我们一般称的小鱼干,指的就是这一道菜所使用的公鱼。在晒干以前,公鱼的味道也非常鲜美,无论是煮汤或炒小菜,都值得细细咀嚼。
腌风鸡
每逢小雪时节,江南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开始腌制风鸡。风鸡又名带毛风鸡,是农家土菜中的名菜。风鸡通常都需要在小雪节气后腌制,以便临近春节时食用。小雪前后,温暖的南方也已经进入冬季,温度低、气候干冷、有风的日子多,这样的天气非常适宜腌制风鸡,而且不易滋生细菌和霉变。
做风鸡最好选用当年的雏鸡,尤以已经阉割的公鸡为最佳。鸡杀后不除毛,只除尽内脏和血,在鸡腹内抹上花椒和粗盐,讲究的还要在鸡毛外层裹上泥巴,然后挂在背阴处风干而成。历经一个月左右的风干之后,风鸡便随时可以食用了。
风鸡通常用来制成冷盘,只需加入一些葱姜蒸熟,放凉后切条装盘,这时的风鸡肉质鲜嫩,口味腊香馥郁,是从前最佳佐酒的佳肴。两湖地区则有吃泥风鸡的习惯,泥风鸡更是湖南省的著名特产。泥风鸡的做法是用黄泥将鸡体连毛糊住风干。风鸡在初冬之时腌制,俗语有“交小雪,腌风鸡”之说。
过了正月十五天气转暖,风鸡易变质,因此风鸡需要在春节前后食用,最迟不能晚于正月底。食用时将风鸡干拨去毛,洗净,放在大盘子里,加入花椒、桂皮、茴香、葱姜、糖、料酒,上笼旺火蒸40分钟左右取出,晾凉后,剖开斩成数块装盘即可。泥风鸡可存放半年左右。食用时,轻轻打碎泥壳,则泥毛尽去,用温水洗净鸡身,改刀后,蒸、炒、炖,其肉质鲜嫩,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是佐酒、下饭的佳肴,既别具风味,又有滋补吉祥的意味,让人余香满口,不忍放手。
吃糍粑
在南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糍粑口味爽滑、细腻,相比糯米更易消化吸收,还可以吸脂减肥,可谓是人间美味。从外到内,金黄酥脆、洁白柔软、清香甜蜜,拉着长长的丝儿,夹杂着未完全溶化的糖粒儿,那份满足感一直萦绕在许多人心中好多年。
糍粑用糯米蒸熟,再通过特质石材凹槽冲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费力,但是做出来的糍粑柔软细腻,味道极佳。有用纯糯米做的,也有用小米做的,还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以及玉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糍粑的制作非常费人力必须要几个人一起才能制作完成。
农谚所说的“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里“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过瘾,更能体味出“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农家乐趣。
吃刨汤
吃刨汤,也叫吃“刨弹”,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意思就是猪刚刚被宰杀时,肉质非常鲜活。因为猪比较大,一般会请很多亲戚朋友来帮忙。杀猪的时候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村民认为猪杀的好,对下一年的运势也会好。所以做“刨弹”的一家会请来村里最好的屠户来操作。
农历小雪之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土家族农民,用刚刚杀年猪的新鲜猪肉,在家中烹饪土家族传统美食“刨汤”,用来款待亲朋好友。猪要是自己家喂的,基本上喂的都是粮食,即便没有上好的厨师,也会非常鲜美。其实“吃刨汤”,也不过是就地取材,现杀现吃,图个新鲜。
“刨汤”的第一餐一般会以猪的内脏和猪血作为主菜,同时会切一块煮熟祭祀祖先。精瘦肉做成炒菜和汤菜,五花肉炸了做酥肉、蒸了做扣肉。血旺汤是一定少不了的,因为寓示着越吃越兴旺。当然同样少不了大碗的回锅肉,肉片能有一指多厚,因为肉切得越厚实,越能显示主人的大方好客。
过去村子里都比较贫困,一头猪可能是一家人最大的财富,一年就杀一次,所以会格外热闹。哪家要吃“刨汤”,这家在这一天一定是全村最热闹的。农村人喝酒讲究个亲热,不分你我,就着一只土碗,你一嘴我一嘴轮流转圈,这是土家人在喝“砸酒”。有时喝到兴致,干脆来个猜拳行令,痛快淋漓。边吃边谈,既联络友情,又互通信息,还筹划来年发展,颇有意义。在“刨汤”结束后,热情的主人一般还要给到场的客人送一刀肉。
小雪酒
早在夏朝,中华民族就懂得酿酒了。到了商代,农业逐渐发达,酿酒的原料更加丰富,饮酒的风气也愈加盛行。及至周朝,周公将卫地封给殷朝的遗民康叔,特地作《酒诰》一文以为劝勉,可见殷人嗜酒之深。周朝的杜康以善酿酒而闻名,他改良酿酒的方法使酒的质量获得极大进步。政府之中也有酒正的官职,专门掌管与酒有关的政令。
《诗经·国风》“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酿酒多在冬季,因农事已毕,谷物收获,而岁末祭祀报赛,酒的用途也就比较广了。
近代,各地民间酿酒大多遵循传统。浙江安吉人在冬后,家家酿制林酒,称之为过年酒。平湖一带则有农历十月上旬酿酒贮存的习俗,用纯白面做酒曲,并用白米、泉水来酿酒的,叫作三白酒,称之为“十月白”;到春月,在“十月白”中加人少许桃花瓣,又称之为桃花酒。江山一带在冬季汲取井华水酿酒,藏到来年春天桃花开放时饮,称之为桃花酒。杭州冬月有民谚云“遍地徽州,钻天龙游,绍兴人赶在前头。”就是说徽州人做爆竹,龙游人做纸马,而绍兴人则以酿酒闻名。孝丰在立冬酿酒,长兴在小雪后酿酒,都称为小雪酒,该酒储存到第二年,色清味冽,这是因为小雪时的水极其清澈,足以与雪水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