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11月13日至14日,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苏州召开。聚焦“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近百位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就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做研讨交流,从文化角度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献智献策。
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
苏州市委副书记黄爱军介绍了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不断激发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要充分把握江南文化的内涵特质,大力彰显江南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交融、相互赋能,努力打造文化赋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实践样本,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郭华巍围绕江南文化传承创新主题提出要深耕历史沃土,挖掘文化底蕴,增加江南文化“动力”,解析江南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要聚合多方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形成江南文化“引力”,充分利用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这一平台,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协同攻关;要创新文化标识,打造标志名片,展现江南文化“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历史资源,打造鲜活的江南文化载体等,真切地让江南文化走到百姓身边。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明世认为论坛聚焦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安徽将在“把握本来”的同时“加强往来”“面向未来”,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入系统梳理安徽文化基因与江南文化基因的汇合融通之处,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创作更多体现安徽文化特色、富有时代气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以文化的薪火相传,凝聚生生不息的中国式现代化奋进力量。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表示,新征程上,进一步聚焦江南文化品牌建设,要以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为依托,进一步深化研究阐释,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和学术厚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力;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建设,着眼创新现代表达,积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江南文化内涵场景化表达、感官化体验、个性化定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文化创造力;进一步融入人文经济视角,创造性开发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会议举行了新增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和新增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联盟成员单位发布仪式,发布了《长三角学术期刊合作联动倡议》以及一系列江南文化研究的优秀论文、著作成果和长三角江南文化推介视频。
会议主旨演讲环节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戴鞍钢,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沈松勤,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沈昕,教育部长江学者、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王卫平分别作主题分享。
戴鞍钢认为,江南文化主要表现为开放包容、崇文重教、务实创新三个特征。他从江南文化的三大特征与近现代江南手工业、江南民族工业、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时代命题,也是当代江南人的光荣使命”“应该开拓思路,积极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樊和平立足“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大熊猫’”“为中华文脉的传承创新探路创新”“‘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文化响应”“走出‘盛世修典’的思维和话语惯性”几个维度,详细阐述了“江苏文脉工程”的文化战略意义,并就“江苏文脉工程如何为中华文脉做出新贡献”提出了“以时代精神解读激活江南文脉”“以‘文化气象’赓续再造江南文脉”“文化的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一体化”“扩展江南文脉的效应”“构建人文经济一体化的中华文明新形态”五大课题建议。
沈松勤以环太湖区域经济与文化的互促互融为例,提出“环太湖文化圈”的研究设想,认为“环太湖区域是明清中国一个异常醒目的存在”,可以从明清之际环太湖流域的世家望族研究入手,深入探究蕴藏其间的“再生性的家族文化资本”“再生性的社会文化资本”,进而从“人文经济”的视角探究其“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利、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
沈昕建议,以地理分界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建立一个合理的江南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打造出三省一市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江南”高地。自古至今,江南变化的是地理范围,不变的是悠久历史、厚重文化。长三角文化创新共同体建设要注意把握共建原则、坚持开放融合路径、努力构建合作机制、携手推进文化研究、共同打造文化精品。
王卫平认为,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含崇尚实学的经世致用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中,经世致用精神要求将主体内在道德价值转换为实用价值;批判精神反映了江南文化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不懈追求;工匠精神锻造了江南人勇于创造、善于创造的创新精神,成为江南地区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强力支撑。
除主题论坛外,会议还分设了“江南文化传承与人文经济发展”“江南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江南文化视野下的苏州”三场专题研讨会。
闭幕式上,举行了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举办地交接仪式,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郭华巍代表浙江接过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标识并作表态发言。他再次感谢江苏省社科联的精心设计和周到安排,进一步提升了论坛的品牌形象,并表示第七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将在学习借鉴本届论坛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特色,持续擦亮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这一金字招牌。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作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论坛是一次思想的聚会,是对江南文化的溯源与创新之旅,进一步推动了江南文化的研究,启发了新的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江南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他指出,江南文化的传承,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与自觉,要从江南文化的丰富内涵中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江南文化的发展,是多元文化在当代的交融再造,不仅为地方经济赋予了文化属性,还在更深层面上促进了区域文化认同,增强了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江南文化的创新,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路径探索,既要汲取科技助力,还要赋能人文经济;江南文化的未来,是积极与世界各地文化对话,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
部分转自交汇点新闻《第六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苏州举行》《以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