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与中医药教育的改革传承创新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的现代化,是全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健康中国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同时,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形态,包括人、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三种最基本的要素,其中人是最为核心的要素。因为人既是生产力要素的核心又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质是生产力要素的全面跃升,并使之符合新生产关系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而生产力提高的背后是先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医药卫生和中医药学科教育均是生产力要素的重要方面。因此,中医药方面的新质生产力可以被理解为中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通过科技创新、生产要素优化等途径而催生出的先进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与中医药教育的关系
(一)医药卫生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重要方面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知识理论体系。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并以其“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全世界认识和接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正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为世界医疗卫生领域贡献东方智慧与解决方案。
现今,中医中药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重要支持力量,在保障劳动力健康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保障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8〕50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19)《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通知》(国卫体改发〔2023〕23号)等政策通知,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药卫生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连续性;以增强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和效率。
同时,健康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促进和培养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攀升,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正在逐渐成为驱动经济前行及新质生产力崛起的关键引擎。由此,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对医药卫生体系的创新升级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挑战,要求其不断适应并引领行业变革,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二)中医药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以共同富裕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中,健康已经成为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条件。当前,中医药学科发展在为健康中国战略构筑了坚实的人才与理论基石的同时,也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沿阵地,更为教育强国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推动。
中医药教育的核心宗旨与终极追求,在于全面增进人类健康福祉。其核心策略聚焦于利用中医药未病先防的养生预防保健思想维护人类全生命周期的整体健康状态。这一举措不仅旨在满足社会对健康的广泛需求,更深层次的是,它致力于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加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医药及中医药学科高等教育正积极探索从政策导向、方法论创新到实践路径的全方位革新,力求孕育并强化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平台和重要阵地,高等中医药院校及附属医院不仅是中医药健康服务的供给主体,更是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革新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医学领域见证了传统与现代、中医与西医,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这一趋势已成为医学进步的新常态。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亟需深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应用路径的探索。需要在强化天人合一、整体综合、司外揣内、以常衡变等中医思维培养的基础地位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其与中医药学科发展进行融合,激活利用现代科学视角诠释中医药奥秘的战略洞察力和创新潜能,进而持续催生中医药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增长点,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通过融合创新,在丰富中医药学科内涵的同时,拓展其应用领域,促进中医药学科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与贡献力。
二、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一)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策略
在探讨中医药教育时,我们需要聚焦于文化导向的守正育人理念。中医药学,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内容紧密相连。同时兼容并蓄,吸纳了儒家、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精髓,深刻映射出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万物的独特认知与哲学观念,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辨。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构成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基石。由此,应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教育智慧、育人之道、医德培养的方法,强化中医经典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育人作用。在学习中医过程中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深化对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理解与把握,还是提升中医药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成为具备专业素养与适应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人作为生产力最核心的要素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与学科发展,其潜能的充分挖掘与发挥,对于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最具能动性的组成部分,为中医药学科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为适应行业特色与发展需求,应根据中医药特色调整院校专业布局与课程设置。横向上,拓宽培养维度,优化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连续性,培养计划覆盖生命全周期,拓展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老年医学等全周期健康导向的专业方向,精准对接社会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纵向上,构建从基层全科医学至高层次、长学制创新拔尖人才培育的完整专业体系,强化垂直衔接。根据不同健康事业需求,培养全科医学、公共卫生等紧缺专业人才,补齐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增强基层医药卫生服务能力;针对高层次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设立长学制教育项目,培养中医药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此外,持续深化基础学科根基、积极扶持新兴学科发展、不断推进交叉学科建设以及拔尖人才培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生态,优化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结构,以教育强国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
(二)以实践创新导向统筹完善教学模式
在把握中医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育,以优化培养模式。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利用院校教育所具有的系统、规范、批量培养人才的特点,通过师承教育模式,将中医大家独到、个性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传承与发展,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药人才。结合中医药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设定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目标,将师承教育的经典内容与院校教育的现代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发挥院校教育的优势,通过现代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传授代表中医集体智慧的共性知识;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师承教学,把现有校内外的名老中医的个人智慧,通过传统跟师临诊、言传身教的方法予以传承,做到既有共性要求又最大限度地鼓励个性发展。由此,加强以实践为重点的中医药学科教学制度改革,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加快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深化中医药学科产学研融合机制的创新探索,加大关注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量,历史经验证明,借助科技创新以加速生产力进步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法则。依托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现有资源,进一步强化新型研发平台的设立、促进联合实验室的广泛建立,通过应用现代新技术、新科技前沿成果,如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中药材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以及大数据超算等,为中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也借助科研成果的实践创新不断完善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度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的精髓要义,构建一套深远且高效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加速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孵化与输出,确保科技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共赢,由此推动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持续进步与飞跃发展。
三、总结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中医药几千年传承的基础和规律上进行发展,根植于中医药数千年深厚底蕴与内在规律,寻求最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策略,培养适应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各层次各类型中医药人才;在实践创新方面,积极整合各类可用资源,构建优越的科学研究环境,深化中医药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创新实践,以此驱动中医中药的创新发展,推动院校人才链、创新链与新质生产力建设的紧密衔接,确保中医药领域的智慧与成果能够有力支撑并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福祉和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实现,为这一进程贡献独特的中医药力量。
作者简介:佟欣教授为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浙江省中山医院双聘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公共管理专业负责人,该专业为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博士,博士后,博士后导师,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国家执业医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北核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青年编委会副主委、副秘书长。
课题信息:本文系202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军人才培育专项重大课题(编号:25QNYC014ZD)、2024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深化医改中医药政策研究自选课题(YGZXKT2024146)、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KT202407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