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是我省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也是杭州市首批低碳试点乡镇。近三年来,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生态共富总要求,紧紧围绕降碳、增汇两大主线,在摸清碳源碳汇家底的基础上,聚力推进低碳设施建设、实施生态固碳提升工程、构建数智监管平台、建立“1+N”低碳行为规范等举措,全面推进“零碳小镇”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促共富的“零碳”之路。
一、“双碳”目标下“零碳小镇”建设的积极意义
“双碳”目标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庄严承诺,建设“零碳小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地方实践,有助于中国履行国际责任,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
(一)打造“零碳小镇”是推进“双碳”战略,展示我省“重要窗口”形象的客观要求
“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我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理应在“双碳”战略推进中为全国树立标杆、提供示范。2021年,我省率先制定了全国首个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省发改委率先推出了“十百千”双碳工程建设——即首批建设十个低碳县、百个低碳乡镇、千个低碳园区。打造“零碳小镇”既是我省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重要窗口”形象的客观要求。
(二)打造“零碳小镇”是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生态共富的内在要求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两个先行”战略目标,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先行”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生态资源与碳汇资源是乡村最大优势。如何将生态资源与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是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生态共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三)打造“零碳小镇”是创新低碳发展路径,率先建立低碳制度体系的有益探索
“双碳”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将引发经济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同时做好“降碳”与“增汇”两篇文章,需要生产、消费、政策“三端”同时发力,需要行业、部门、社会协同推进。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其区域空间范围较为适中,可以率先大胆创新探索低碳发展可行路径与政策制度体系,为其它地区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示范经验与启示。
(四)打造“零碳小镇”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生态文明的综合举措
“零碳小镇”通过一系列低碳设施建设,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升了空气质量,让居民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享受到更加宁静的生活。在提升生态固碳能力的同时,引导居民低碳消费,激发全员参与低碳行为,营造了低碳生活氛围,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居民不仅享受到了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遗产。因此,“零碳小镇”的建设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二、临安湍口从生态资源到碳汇资源的转化路径
(一)摸清碳源碳汇家底,明确低碳发展重点方向
为摸清碳源碳汇家底,明确低碳发展重点方向,湍口镇对全域碳汇与碳汇资源进行的了全面盘查与核算。首先,基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全镇自然资源资产存量、流量和质量进行了全面核算,绘制了全镇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建立可考核、可比较、可复制的镇级生态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并委托高校碳汇计量监测团队,对全域13个村庄的森林碳汇进行了科学测算。结果表明,湍口镇域总林地面积28.47万亩,植被总碳储量达50.84万吨,土壤碳总储量达295.23万吨;全域年吸收二氧化碳14.76万吨。其次,基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对湍口镇碳排放重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2020年,全镇天然气消耗量330万立方、柴油消耗量354吨、汽油消耗量921吨、电力消耗量1831.58万度,合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1万吨。经测算汇总,湍口镇已实现了“负碳”。
(二)强化低碳设施建设,提升生态固碳能力
一是强化低碳设施建设与改造。低碳基础实施是实现低碳转型发展的根基,湍口镇根据“零碳小镇”建设规划,先后实施了集镇污水处理低碳处理设施项目、温泉酒店“煤改气”降碳减排项目、新能源汽车与电瓶车充电桩项目、安洪岭-东川“农光互补”清洁能源项目、小镇客厅屋顶光伏项目等低碳硬件基础建设,为小镇低碳发展奠定了基础。预期通过实施这些项目,每年可减排300余吨二氧化碳。
二是大力提升生态固碳能力。基于全镇自然资源与碳汇空间分布及增长趋势,实施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生态固碳提升工程。先后实施了700亩林下套种项目、“亚运碳汇林”营建项目、十里原生态阔叶林保护增汇项目、山核桃生态化经营示范项目、山核桃统防统治蒲壳还林项目等。预计通过项目实施,每年可以增加生态碳汇500余吨。
三是创新开展农产品“碳标签”开发与应用。湍口镇以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林产品(山核桃、猕猴桃、茶叶等)为对象,委托高校团队开发特色农林产品“碳标签”,为特色农林产品贴上低碳标签,从而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增值。
(三)构建数智监管平台,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一是推进“零碳小镇”数据驾驶舱建设。以临安区数智零碳大脑为基础,通过打造“云上湍口”数字平台、温泉酒店“能控数智分析系统”等举措,将全镇域重点碳源与碳汇场景及数据信息接入数智监管平台,实现全镇域、全过程碳排与碳汇实时监控、更新与可视化显示;为降碳、增汇能力关键环节的确定与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二是开发基于文明行为的数字碳币核算体系。湍口镇委托高校开发基于村民文明行为的数字碳币核算体系,将村民在垃圾分类、庭院美化、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出行、平安创建、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文明行为,量化为数字碳币。并将数字碳币用于兑换商品或其他奖励,如文明家庭评选、垃圾分类评优、文明喜宴奖励、烟蒂换盐活动等,从而引导村民低碳文明行为,减少碳排放。
(四)建立“1+N”低碳规范,引导全员低碳行为
“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员的参与。为培育低碳理念、引导低碳行为,湍口镇建立了“1+N”低碳行为制度规范。“1”是指由镇政府牵头制定全镇域统一的低碳行为准则;“N”是指分别由学校、企业、村委制定《中小学生低碳行为规范》《温泉酒店低碳消费指南》《低碳村规民约》《低碳旅游倡议》等系列低碳行为规范与倡议。通过建立“1+N”低碳行为制度规范对低碳行为实施相应的激励与惩罚。同时,开展低碳校园、低碳社区、低碳庭院、低碳机关建设与评比,以低碳制度规范引领绿色低碳理念与行为。
三、临安湍口“零碳小镇”建设的经验启示
湍口镇通过“零碳小镇”建设,在摸清碳源碳汇家底的基础上,夯实了低碳发展硬件实施,建立了低碳发展数智平台和低碳发展制度体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摸清碳家底是“零碳小镇”建设的重要前提
“双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是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的综合平衡。摸清碳家底才能明确未来低碳发展的方向与重点任务,才能制定“双碳”行动方案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因此,在推进“零碳小镇”建设时,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指南,围绕重点领域,对碳源碳汇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演变趋势等进行科学测算,以便为低碳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信息。
(二)数字赋能是“零碳小镇”建设的重要支撑
低碳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是推动降碳减排最重要的硬件基础,而数字赋能是实现低碳设施高效运行的技术支撑。湍口镇在推进“零碳小镇”建设过程中,通过打造“云上湍口”数字平台、温泉酒店“能控数智分析系统”等举措,将全镇域重点碳源与碳汇场景及数据信息接入数智监管平台,实现全镇域、全过程碳排与碳汇实时监控、更新与可视化显示,为低碳设施高效地固碳增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各地应充分利用我省数字化改革引领全国的优势,围绕碳源碳汇重点领域,建立覆盖全域、全过程的数字化监测、评价与应用系统。
(三)政策制度是引领“零碳小镇”建设的关键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政府、企业、村民的全员参与,而政策制度是规范与激励各类主体低碳行为的关键。湍口镇建立由镇政府牵头,企业、学校、村庄等多方主体参与的“1+N”体系,形成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培育低碳理念,引导低碳行为,让各类主体从减排固碳中真正得到实惠,真正激发低碳行为的内生动力,从而调动多主体参与的低碳发展“内循环”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态共富“大循环”。
杭州临安“零碳小镇”的建设经验可为其他地区提供从规划、实施到监管的全方位参考,展示了如何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广泛的示范效应。
作者简介:
黄娟,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
汪明进,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教育部重大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及其经验研究”(2023JZDZ005)(子课题:建设“生态大省”厚植生态底色的实践与经验研究);2023年浙江工商大学马院“部校共建”课题“乡村生态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202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军人才培育专项课题重大子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生态观的独特性根据”(25YJRC007ZD-3)。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