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交节。天气渐寒始于霜降,它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俗话有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天气渐冷;冻则有霜,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
迎霜兔
明清时期,老北京在霜降时节要吃迎霜兔。
明朝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说:“九日重阳节,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日下旧闻考·风俗三》中写道:“重阳前后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席间食兔,谓之迎霜兔。”
迎霜兔就是野兔,据说重阳节食迎霜兔能祛病祈福,令人延年益寿,这还与古人认为兔长寿有关。
为何这节气里要特别吃兔子,而且还要特别蘸鹿舌酱一起吃?这种民俗,恐怕和清入关以后皇上爱好打猎有关。每到秋季,皇上到关外的木兰围场打猎,普通旗人则到京城的西山,于是野味便成为此时最佳选择。兔子应霜降之日,得名迎霜。鹿舌酱大概是皇家的特色,一般人只能吃麻辣酱。可以说,这是旗人之俗,以后逐渐演变为老北京人的一种时令吃食。现在北京稻香村在霜降日还专门卖熏兔肉,也叫迎霜兔。
柿子
民谚有云,“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软糯的柿子到了秋天就真正成熟了。柿子果味甘涩、性寒,入肺、脾、胃,清热润肺,其所含的维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两倍,可以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经常食用能够补虚、止咳、利肠、除热。
柿子树还有一个应景的美名——凌霜侯。身在村野、无知无识的草木为什么还能拜将封侯?明人赵善政在他撰写的史料笔记《宾退录》中记载了它的来由。明太祖朱元璋幼时贫寒,流落到一处村庄,人烟寥落,饥肠辘辘。正徘徊间,见一堵残墙边的柿树上红果累累,诱人极了,他饱餐一顿,恢复了体力。数年后,他带领起义军攻取采石、太平两地,又再次途经此村,见柿树犹在,感慨万千,解下身上的红色战袍为柿树披上,封其为“凌霜侯”,并下令让安徽凤阳并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棵柿树,凡私自砍伐柿树者,从严论处。此后,安徽等地广种柿树,朱元璋也成为了民间流传的“植树皇帝”。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陕西富平有火晶柿子,红如火,亮如晶,肉质细密,且无硬核。吃一想二,饱一人而思全家。但季节有限,又不易带,遂柿子糊塌应运而生。柿面糊塌是以陕西关中地区的特产柿子作主料,与面粉合烹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其主要风味特点为外皮酥脆、内瓤绵软、香甜适口。
霜降时节秋高气爽,是收获柿子的季节。泉州、漳州、安溪产柿子很多,除大量加工成柿饼外,鲜吃的也很多。尤其是霜降节这天,几乎人人都吃柿子。厦门人认为,霜降这天吃柿子能使面色红润;泉州人认为,霜降这天吃柿子能让人冬天不流鼻涕。
柿子好吃,却要适度。空腹食柿子易患胃柿石症,所以最好饭后食用,并且尽量少食柿皮。同时也要控制食量,不宜同食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等食物,患有慢性胃炎者、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人不宜食用。
萝卜
萝卜是种家常菜,也被认为是秋冬的看家菜之一。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在霜降这日喜食萝卜。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白萝卜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价格便宜的植物性食物,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谚语,现代也有人称萝卜为“土人参”。白萝卜还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除燥生津的作用,此外白萝卜还有抗病毒、抗癌的作用。
白萝卜皮白而不透者肉味偏辣,只能熟吃;皮色透明,肉不辣而甜者,可以生吃。生吃白萝卜一是下气,解腹胀之围;二是白萝卜入肺,肺应秋季,白萝卜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既止咳,又促大肠运动,“肺与大肠相表里”。
鸭子
闽南地区和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我们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谚语就可以看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闽台地区每到霜降时节要吃鸭子,每年这一天,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乐得卖鸭子的老板们嘴都合不拢了,看来他们也必定会过一个开开心心的霜降节气了。
鸭可谓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尤其当年新鸭养到秋季,肉质壮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及时补充人体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鸭肉性寒凉,特别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润燥首选吃鸭。
鸭子不但浑身都是宝,更是全身皆美味,除了有著名的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杭州老鸭煲等各地招牌美食,还有鸭血粉丝汤、毛血旺、香辣鸭脖等特色小吃。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鸭汤,也能让人既饱了口福又滋润了身体。
牛肉
霜降牛肉节,在广东省佛冈县汤塘镇四九村已有几百年历史。四九村民在霜降时节吃牛肉的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年间,汤塘镇四九菱塘村有一个五口之家,丈夫黄松、妻子邓莲、育有两儿一女。有一年,妻子邓莲身体不适,上吐下泻,四处寻医吃药不见好转,短时间内10余村民亦相继感染。霜降之日,黄松叫来几个村民把自己饲养的水牛宰了,并将牛肉及牛骨分发到各患病的村民家中。神奇的是,患病的村民吃了牛肉后病情缓解并且逐渐痊愈。因此,当地村民养成了吃牛肉来祈求祛疾除病、消灾避祸的习俗。
“霜降满田红,吃牛最佳时。”走进四九村,到处充斥着浓郁的牛肉香气,宛如进入了美食大街。街道两旁搭起了大大小小的售卖点,鲜牛肉摆满档口,摊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牛肉,几乎每个走在路上的人手中都拎着一袋牛肉。置身其中,乡里巷里都是卖牛肉的吆喝声,处处都是售卖牛肉的地方,可谓喜气洋洋。
除了佛冈,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吃上一天的牛肉: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壮族霜降节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即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和“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着难得的农闲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
壮族霜降节以大新县下雷镇最具特色,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相传第十四世土司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一说抗安南)。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岑玉音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并在霜降这日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
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祀完后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壮族霜降节还是丰收节的一种形式。《归顺直隶州志》中关于“霜降节”的记载中云:“前一日,州城各户裹粽,谓之‘迎霜粽’。节间燃烛烧香,供祖先,给小孩。四乡亦作糯米糍,谓之‘洗镰’。推原其故,盖幸登场事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