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推动浙江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4- 10- 21|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推动浙江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趋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既是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总方略,也是浙江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的总指引。

自2015年我省首次提出 “历史经典产业”以来,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成绩斐然,但要更上层楼、再创辉煌,仍然需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对照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实施意见》给出的“施工图”、“路线图”,不断实现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一、我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堵点

近年来,我省的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新质生产力的运用、文旅融合的加强、老字号载体的激活、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媒介的发挥、产业新生代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形成了较好的浙江辨识度,但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难点与堵点。

(一)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以万事利、凯喜雅、达利等为代表的丝绸企业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新型印花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对丝绸产品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成为推动国潮崛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但总览行业发展态势,历史经典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总体融合不够,不少产业尚不能充分利用新的数字技术去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消费新方式。在数字文化体验、社交媒体推动的用户生成式内容(UGC)以及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方面尚缺乏广泛而有效的探索,限制了科技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二)产业的文旅融合尚需走深走实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我省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发现需求、创造需求,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度融合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但要进一步围绕历史经典产业开展文旅融合,尚需系统开展理念重塑、思路重塑、方法重塑、路径重塑,不断赓续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发挥文化对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让“诗”和“远方”更好联结。

(三)以老字号守正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经验有待进一步推广

浙江有中华老字号124家,浙江老字号560家,总量居全国前列。在这些老字号中,涉及历史经典产业的有210家,主要集中在中医药、茶叶、丝绸、黄酒等领域。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如老品牌、老技艺,出路在于守正创新,这是老字号能够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的“传家法宝”。近年来,我省的不少老字号企业如五芳斋、张小泉、万事利等通过加大创新,更迭新材料、新工艺,植入新国潮元素,成为年轻人喜欢的网红产品,不仅能让消费者从“老味道”中重拾老情怀,也能从“新动作”中感觉到“新意境”。以老字号的守正创新来激活历史经典产业的经验正不断呈现,但怎样将标杆企业的创新实践总结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来引领更多细分行业企业的发展值得思考。

(四)产业的国内国际传播需持续加强

构建国内外传播的有效途径是历史经典产业传承与发展中又一关键要素,传承以传播为体现,传播以传承为基础。传承与传播是历史经典产业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双翼,共同构成了文化传递与产业演化的流动过程,使产业能在赓续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在国内传播方面,历史经典产业不少分布于我省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或城市周边村镇,宣传能力及传播范围有限,产业宣传传播的手段较为古老,无法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对产业进行编码及传播,使得产业与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代价值观之间产生了距离,结果是疏离了年轻受众,抑制了传播效果。在国际传播方面,对历史经典产业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揭示不够,还没有促使产业成为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桥梁,文化出海与产业国际传播相互推动的局面有待系统形成。

(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育模式需要创新

传统的“父传子、师传徒”等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差距较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短板问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而年轻一代因缺乏兴趣或因经济效益问题而放弃对传统技艺的学习。一些复杂的技术和工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使得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产业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二、推动我省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与发展

《决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再突破的实施意见,积极利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全面全链赋能历史经典产业的创意者、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文化传播,以多元融合的方式让历史经典产业从历史中“走出来”,于光影中“活起来”,在大众中“火起来”。加快以新质生产力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的步伐,推动经典文化产品的设计数字化、生产制造数字化、营销数字化以及传播消费场景的数字化,在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等优势领域率先开展数字化改造试点,这是我省历史经典产业发展中“一子落满盘活”的关键环节。

(二)把历史经典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我省老字号的复兴结合起来

《决定》指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为此,一是要把我省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与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再展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雄风的指示结合起来。在振兴历史经典产业的同时,要努力揭示不畏艰险、勇立潮头、敢于胜利的浙商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在历史经典产业的建设中积极推动老字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老字号的创新发展赋资、赋能、赋智、赋力。三是以品牌战略促进老字号产业升级,推动老字号与吴越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推动“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中逐步树立具有浙江辨识度的老字号文化符号。

(三)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增加历史经典产业直达基层的新路径

《决定》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对照《决定》的这一精神,同时根据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实现民营经济、绿色发展、民生福祉等放大优势、再造优势、增创优势的领域再提升的要求,深入实施“文化润景”计划,把文化元素有机植入旅游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体验基地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纳入重点旅游线路。鼓励历史经典产业在景区、游客聚集区设立分馆、服务点。通过旅游业的“微改造、精提升”,为旅游产品持续注入历史经典产业文化内涵,以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四)积极构造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

《决定》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经典历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行业的集聚创新,也需要政府的搭台助推。要实施历史经典产业“链长制”,实现“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协同壮大,以产业联盟促进跨界融合。设立历史经典产业创新专项,把历史经典产业打造成我省服务业“4+4”产业之外的“第九大产业”。坚持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中,让高品质历史经典产业与中华优秀文化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五)积极探索历史经典产业的现代传播及国际传播新方式

《决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抓住优秀文化传承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结合点,用具有时代特色的传播媒介赋予历史经典以时代表达,不断推出“历史+艺术”“历史经典+文旅”“历史经典+生活”等潮牌爆款,以当代潮流与现代审美有机融合的形式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经典产业的关注与热爱,真正把“网红”变成“长红”、“流量”变成“留量”。同时,历史经典产业应主动承担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成为“两个结合”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成为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桥梁与纽带。一是要利用好政府主办或参与的各类展览、论坛等,做好历史经典产业的嵌入式宣传,在各类展览展会和国际会议等活动中积极推介历史经典产业,在外事礼品选用方面向历史经典产业产品倾斜。二是支持历史经典产业开展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研制及认证工作,精准对接国内国际标准。三是不断探索建设历史经典产业海外传播的平台阵地,放大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良渚论坛等的溢出效应。

(六)抓好历史经典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

《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人才是发展历史经典产业的关键要素,地方政府应着力打造一支既精通历史经典产业又擅长科技创新的精英队伍。要围绕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关于“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上攻坚突破”的指示精神,一是深入落实历史经典产业与我省高校的“1+1”合作机制,加快实施文化人才“新峰”计划,壮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青年匠人、职业经理人等人才队伍。二是鼓励地方设立“工匠学院”,引导职业院校围绕历史经典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弥补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三是进一步做好与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相关的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

作者简介

俞毅,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浙江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管委会咨询决策专家,担任过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独立董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至今在《世界经济》、《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工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