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二重性与中国特色社会学
发布时间: 2024- 10- 18| 来源: 浙江省社科联| 浏览: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学”,尤其是其中的“特色”该怎么理解,现状如何,应该如何,如何实现“应该”有的“特色”等,这些问题都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思考,我想从社会学的二重性角度,即科学性与人文性,来尝试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问题作些回应。

一、社会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美国经验

社会学天生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在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有着轻重缓急的张力。本文以美国社会学发展的例子来展示社会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张力。

(一)引入统计技术作为社会学研究“科学的”追求:二战结束前社会学草创期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张力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学派追求量化的研究方法,把统计学引入社会学研究是社会学“科学性”追求的重心所在。美国初创时期的社会学不仅要通过统计量化获得合法性,而且要摆脱玄学和宗教的影响。只不过过于推崇量化造成了“矫枉过正”。

(二)“人文性”作为社会学研究“有用的”追求:二战后社会学完成独立与其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新张力

二战后,美国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基本上实现了独立。社会学在量化技术的“科学的”追求中,逐渐获得“科学的”合法性。而且独立之后的社会学,对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诉求更为迫切。

科学性一方的迫切,同时也引发了人文性一面的强烈反应。从1945年到1963年,美国社会学家们对社会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从“有用性”的意义上来说,恰恰是其“人文性”才使其“有用性”可能发生。

(三)“中程理论”与公共社会学: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张力的缓解

为了缓解社会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张力,罗伯特·默顿则提出了“中程理论”的概念。然而,默顿的“中程理论”观点和他的实践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学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张力。

二、“范式挑战”:社会学“科学性”的质疑与解释

以数据精确、客观理性和量化统计方法主导的社会学对“科学性”的追求,最终因为社会学作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本质上的差异而受到质疑。

(一)“范式挑战”:社会学的“科学的”地位动摇

美国社会学者们孜孜以求的好不容易获得的社会学的“科学的”地位很快就遇到了致命的挑战。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打破了默顿他们通过经验累积实现社会学成为“社会的科学”的企图。加之一系列挑战和后现代思想从哲学上的批评,社会学的“科学的”身份已然难以牢固树立。

(二)逻辑、实证与有限理性:理解社会学的“科学性”

需要在另一种层次上来理解何谓社会学“科学的”研究。学术界对“科学的”与“人文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共识,但从二者张力在社会学历史上的演变可以大致获得一些大家比较认同的涵义。科学性至少要讲究逻辑(推理)、经验(证据)和(有限)理性。科学要求是“理性的”。社会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在做研究中遵守逻辑,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其背后的科学哲学是什么,基本假设是什么,经验材料如何获取,方法是否可靠,作为证据的经验能否支持推理出来的假设和命题,在已有方法论和理论知识的局限性下,是否依据(有限)理性,可以得到局限条件下令人满意的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得到结论。

(三)科学性的“实”与“表”:避免有表无实的“唯科学主义”

从美国社会学史看,社会学者们追求科学性的学术实践,似乎可以总结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取向。第一种取其“实”,即坚持科学的精神实质与抱负,对研究对象加以逻辑、经验和理性的实事求是地探索。第二种取“表”,即模仿科学方法和语言风格,把为证明自己和那些“成就辉煌”的表亲(比如经典物理学)具有同等地位作为当务之急。而后者的立足点是如何像“科学”,而不是如何把握现实。

三、中国社会学:“特色”与自觉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提出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中国社会学要有“特色”,那么何为“特色”?如何实现“特色”?

(一)二重性与“特色”

从社会学的二重性来看“特色”。第一,坚守社会学的“科学性”,即坚持其中的逻辑和理性以及“有据为证”,不会成为特色,只能是必须满足的一般条件。第二,在社会学的“人文性”方面,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都具有人文性,有共通的一面,包括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张力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表现,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能完全避免。

(二)“特色”的自觉意识

美国社会学学者创建了美国化的社会学,他们是没有“特色”“自觉”意识的自然过程。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学”不仅具有自觉意识,而且具有的是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积极主动的自觉意识。费孝通晚年聚焦于“文化自觉”,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费孝通把科学性是作为“工具”来看待的,具体解决问题之“用”,还需要人文的思想,受到价值和理念的影响。

虽然费孝通尚未使用“特色”一词,但他意识到“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社会历史实践,包含着深厚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力”,而且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实践更多的属于人文的领域,是挖掘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宝藏。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从科学性与人文性来说,既不是科学性也不是人文性独自撑起来其“特色”,而是二者既有张力又共存一体发展起来的不断演变的社会学。科学性本身也在不断演化之中,对于科学性的利用也可以不同。我们的社会学如果想要在国际上具有地位和影响力,大概需要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土壤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的价值的“人文性”共同发挥作用,发展出中国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俱强且和谐一体的社会学,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者介绍:陈心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发表时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有多篇学术论文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学评论》,以及Social Forces, Sociological Forum等期刊发表。出版著作有《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重逢社会》《明尼苏达札记》《让教育多一点理想》等,译作有《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公共舆论》。

原文刊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为方便阅读,本文在保留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删减,注释从略,如有需要请参阅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