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强县”到“文旅优县”的长兴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24- 01- 18|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二十年间深挖地域文化特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赋能、塑形与铸魂,并展现出县域发展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时代之美。

从“太湖浪里有古城”茶香氤氲到“世外桃源地长兴”三省通衢浙北第一县,从智能制造到全域乡村旅游,湖州长兴着力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文化解码、数字化改革、公共文化提升等一系列措施,促使长兴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夯实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实现了“杏”满四季,“茶”香四时。

地域文化润泽一方,长兴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打造“常聚长兴”县域文旅IP印象,入选首批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全省大花园示范县,并获评中国最美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佳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城市、全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市,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旅线路,充分发挥县域文化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形成了文润于业、业兴于民的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长兴路径”,对助力共同富裕路径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一、经验做法

(一)长兴文化要素全景版图夯实了文旅深融强根基

长兴深挖文化“富矿”赋能旅游产业,文化资源体系日臻完善,文旅融合之路逐步焕新。梳理禅茶文化、古生态、红色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三大类、涉及八个主体,有2个文化标识入选省级首批文化标识,完成第一批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形成了“茶文化”“古生态三绝”“帝乡佛国”“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太湖溇港文化”“古城文脉” 等七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旅游转化项目库,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点连线”拓展“文旅+”边界,开创文旅消费模式“试验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了文旅消费市场。

(二)长兴融合共生运营机制焕新文旅产业升级新动能

长兴构建了多元主体有效联结机制,促使共生单元逐步升级为共生环境,呈现了多样态的乡村产业融合运营模式。长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提供“政府+公司+协会+村集体+农户”菜单式主体协同方案,将政府职能、企业盈利、农户富裕与消费者效用视为共生体,建立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共生资源池,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共生运营模式(以小浦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村企结合型共生运营模式(以水口乡为代表)和多方联动的平衡型共生运营模式(以煤山镇为代表)的多样态价值共创模式,集成乡村发展“富民共同体”共绘“诗”与“远方”的和美画卷。

(三)乡村全域旅游提标提质塑造未来乡村蝶变新引擎

长兴经过20余年谋划发展,构建“一轴两翼一区”的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通过“太湖风情”“江南茶乡”“农园新景”“希望田野”“梅映乌龙”“山水古韵”等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带的建设串联各区块,全域景区化的“点”“线”“面”实现有机融合。同时,依托于丰富的农业、文化、产业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长兴逐步探索实践一条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乡村度假”并向“乡村生活”转型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以乡村民宿为主导核心产业带动了整个农村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小浦镇银杏、顾渚村茶文化、川步村梅林、石泉村古景等为代表的景区村庄、民宿、休闲农业园和农事节庆活动的内涵,成为“茶文化圣地,乡村游天堂”全域旅游品牌的重要依托产品。

(四)文旅产业空间聚集升级激发县域产城融合新内驱

长兴充分衔接全县“一带一轴、主副联动、两翼齐飞”城乡发展新格局,完成了从“一轴两翼一中心”产业平台聚集到“一核一谷五圈”的产业空间优化升级。一核,即县中心城区文化产业集聚核,依托要素集聚优势,以数智大厦文化产业园、东鱼坊历史街区等为载体,大力培育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一谷,即顾渚“画溪谷”,以“文创+”为主题,突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深化文化赋能,打造长三角国际先锋创意高地、活力新锐总部基地。五圈,即东部太湖演艺文化产业圈、南部健康休闲文化产业圈、西部湿地文化产业圈、西北红色研学文化产业圈和中部古生态文化产业圈。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在县域文旅融合过程中,地域特色文化和数字文化技术还可以进一步赋能,提高文旅产品供给质量,提升特色场景体验性、鲜明性、创意性以及共鸣性,探索全季业态和全链消费,加强县域文旅宣传矩阵,做强做长县域“四时四季”旅游消费产业链。

二、对策建议

(一)聚焦锐化“地域文化”要素,培育文化消费符号

目前,各地县域都有类似的“古文化”本土要素,亟需锐化地域文化标识融入县域IP品牌建设。

优化凸显特色标识,培育县域文化消费符号,形成兼具辨识度、影响力和流量变现能力的地方文化符号。例如,针对长兴的“古文化”本土要素,可以提炼锐化“古银杏+”“金钉子+”“古村落+”“古建筑+”“贡茶+”等古香古色的软性要素,聚焦不同主题串珠成链现有“古文化+旅游”立体产品形态,通过故事触能、体验富能和空间聚能形成“古文化+”系列文旅形态。推至其他县域,亦可围绕着地域突出要素,设计出沉浸体验之旅、虚拟仿真互动之旅、探秘寻踪参与之旅、朝佛循迹祈福之旅等助推县域古韵展时代新颜。同时联动自然生态优势、区域产业(群)特色,引导文旅产业全过程、全链条融入县域IP内涵,全域造势、宣介推广,以文融旅、以业辅旅,达成“文化、形态、生态、业态”的四态合一。

(二)精准识别旅游者消费特征,提升私域运营服务

借助数字化转型优势,从文化生产、流通、发行、消费产业链设置监测指标,加强对文旅产业需求端的跟踪调研,建立县域居民文化消费特征驾驶舱,准确把握消费者私域营销触达点,重视各平台网络评价的管理,精准推出季节性活动、康养专题活动、音乐节演唱会、体育赛事等项目延长消费链,构建供需互动、四季联动的旅游消费格局。尤其是为“一老一小”群体提供优质体验,以“养老+文化服务”“育小+文化育人”模式培育参与度高、体验感强、社群消费黏性强模式。

(三)数字升级文旅新消费场景,优化空间聚集体验

以城带乡开展城县结对,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文化产业项目下沉辐射,打造“高颜值”“文艺范”“沉浸式”主客共享的文旅项目。在“重体验+高融合+数字化”新场景中,进一步深化县域IP文旅品牌,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业态培育提供了新思路。借助数字、影音、体感等手段,以动静结合、视听融合的沉浸方式活化“非遗文化”项目,例如通过数字体验馆、非遗展示传承阵地、非遗美育手艺村,推出“非遗+研学”“非遗+采风”“非遗+旅游”等文化活动。精选文化要素、精改配套设施、精组研学项目、精细文旅之旅,通过“传统+国潮”“视觉+体验”,串珠成线、连线成面深入挖掘与重新演绎当地文化节日活动等。

(四)创新发展工业旅游环线,打造特色文旅业态

依托工业强县优势,加强工业产业链、文旅产业链的两链联动,持续创新跨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以当地工业龙头企业为核心载体,以互动性、趣味性、科技性为原则,开发“工业遗存+文化创意+生态修复+红色要素+区块联动”模式,用科普研学游、红色宣讲游、工业博物馆、工业展览馆游等产品体系丰富工业旅游内涵,展示县域产业转型、产业振兴发展特色,赋予工业文化绿色价值,实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的统一,探索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五)发挥文创产业链主作用,激发旅游市场活力

实施“数字科技+文化企业+链主引育”,引进与遴选一批主业突出、服务经验足的文化企业链主,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文化赋能方案。发挥县域“村企共建、以企带村”村企利益联接良好基础,校企地联动成立文创智库、乡村文创产业基地、艺术家工作室、学生美育实践基地等,外引内培乡村文旅产业人才,培育新型文化消费理念,协同“链主”完善县域文化产业升级和深耕细化县域文化内涵。

(六)持续开展全媒聚合宣传,深化地方文旅品牌

围绕文旅“话题制造”与“共情制造”,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运营持续发力。积极开展旅游宣传推广工作、拓宽宣传推广渠道、丰富宣传推广方式、加强宣传推广创意,助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县域旅游整体形象品牌宣传推广摆在突出位置,持续策划一系列引客、留客、锁客的创意活动,深化文旅交流平台,持续“爆款”产品发声宣传。同时,通过主流媒体造势、新媒体矩阵同频、全民共传共创、县域名人推介、旅游一码通等推动全媒体共振,聚合宣传资源、共促文旅发展。

长兴在工业强县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既要发挥好各县域的文化优势和产业优势、更要利用好生态优势、多重叠加的战略优势,摸索出一条在工业强县中建设美丽大花园的新路子,最终实现全域旅游繁花绽放、文旅产业千帆竞进、文旅融合渐入佳境的发展路径,为其他工业县域践行“工业立县、生态优县、文旅活县”理念提供了参考。

作者简介:

潘静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与新消费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投资保险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新闻学、经济学硕士,浙江省金融顾问。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家庭金融。

姚红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投资保险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区域经济。

感谢长兴县委宣传部、长兴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供的调研与材料数据支持,本文系浙江社科联第二批社科调研基地成果。

课题信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及对策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3NDJ404YBM)。

转自“之江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