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吴光《马一浮全集》
吴光《浙江儒学通史》
藤复《一代儒宗——马一浮传》
日前,由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特展”全景展厅正式上线。而在此之前,整个2023年,有一系列的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活动:4月,马一浮研究协作平台成立;10月,“千年国粹、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特展”持续了一周;11月,马一浮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马一浮给中国带来第一部原版《资本论》,通读文澜阁四库全书后,给浙大写了校歌,曾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被丰子恺推崇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被梁漱溟称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被周总理赞为“中国当代理学大师”。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吴光先生评价:马一浮先生既是“通儒”,博通群经,深明儒理,兼通诸子百家,旁及佛老诸家乃至西学,并能融会贯通;又是“醇儒”,能以弘扬儒学“六艺”为根本宗旨,并能躬行实践而有所创新。“马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华传统文化对未来世界文明的影响也充满自信。”
和鲁迅一起参加县试 自学成才的他名列榜首
“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特展”在浙江展览馆举办。
6岁时,因为祖母病逝,马一浮跟随家人从四川回到祖籍浙江绍兴,在绍兴长塘乡(今属上虞),度过了非常精彩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三岁开始,马一浮在母亲何定珠的启蒙下认字读书;四岁时,跟随姐姐在私塾旁听;五岁时,已能吟诗对句;九岁时,能诵《文选》《楚辞》,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1892年,马一浮的父亲马廷培聘请当地名人郑垓担任儿子的启蒙塾师,郑垓为马一浮取学名“福田”。但教了没多久,郑垓就向马廷培请辞,马廷培以为儿子不听话,极力挽留,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马一浮才智过人,郑垓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才提出辞教。马廷培于是就自己教,但他发现也不行,只能让儿子自学。从此之后,马一浮以自学为主。
1898年,马一浮参加县试,发榜时,马一浮名列榜首,一同参加的老师郑垓是第23名。这一年,鲁迅弟兄也参加了这场县试,周作人在《再是县考》一文中曾回忆道:“会稽凡十一佥,案首为马福田,予在十佥第三十四,豫才兄(即鲁迅)在三佥第三十七……马福田即是浙江的名流马一浮。”
马一浮在县试中得了第一后名声大噪,当时的名流汤寿潜慕才心切,就将长女汤孝愍许配给了马一浮,夫妻二人感情很好。婚后不久,马一浮就辞别父亲和妻子到上海学习,结识了不少有志于西学的朋友,其间经历了父亲去世。1902年,再次回到上海求学的马一浮接到急电:“妻子病危”,连夜动身返乡赶到家中,妻子已停棺在堂,丧妻使马一浮哀痛不已。后来,他的岳父不忍心看他一个人,对他说:我还有个小女儿,你娶了吧,但被马一浮拒绝了,他终身不再续娶。
13年间,马一浮经历了三姐、母亲、二姐、父亲、妻子的相继去世,他极度哀伤,取《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改名“浮”,字“一佛”,后又取《楞严经》“如湛巨海,流一浮沤”,改字“一浮”,号“湛翁”。
1949年后,马一浮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人去楼空,回故乡又添触景生情,不如其已。盖此是吾伤心之地也。”
如饥似渴阅读名著 将《资本论》引入中国
1903年,马一浮当选清政府驻美国使馆留学生监督公署秘书,后又赴日本等国学习多国语言。
有一天,马一浮发着烧,浑浑噩噩地走进了一家书店,看到了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拿起来一读,高兴得连生病都忘记了,赶紧把书买回家。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下午我得到《资本论》一册,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胜服仙药十剂,予病若失矣。” 据目前的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马一浮研习西学的时间较长,他在《北美居留记》中写道,自己如饥似渴,阅读了黑格尔、马克思、边沁、孔德、斯宾塞、康德、叔本华、达尔文、赫胥黎、但丁、拜伦、莎士比亚等人的著作,并翻译了《法国革命党史》《日耳曼社会主义史》等。
回国后,马一浮翻译了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意大利麦伽费鲁的《政治罪恶论》和托尔斯泰《艺术论》等,成为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通晓多种外文,对西方现代学术和政治、经济制度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学者。
1905年,有追求的进步青年向往西方文化。而早已出国留学过的马一浮,却脱下西装领带,穿起了长衫,独自走向了西湖边的文澜阁,这里有完整的《四库全书》。
每天早上开馆,马一浮就到了,到了晚上闭馆了,还舍不得走,回到家,他还要做笔记。他认为吃饭太浪费时间,于是就带了个小炉子到文澜阁,底下点着油灯,炉子上架着小锅,煮豆腐。等到读完一卷书,这锅豆腐也就熟了。一小锅豆腐,就当了午餐。吃完豆腐,继续读书。
就在这里,马一浮读完了文澜阁所藏三万六千多册《四库全书》,并读了历朝诸子文章七千多册,写下了《诸子会归总目并序列》。
为浙江大学创作校歌 坚持国学提出“六艺论”
“秋瑾遇害、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军阀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马一浮对西方人道理想的实现产生了质疑。”吴光教授说,“由此,马一浮把他的思想转向集中探析人性的由来,也是他所以要发掘与儒家心性义理之学,由崇尚西学折返国学的原由所在。”
最重要的就是“六艺论”。
这是马一浮在1938年6月浙大迁至江西泰和时提出的。抗战期间,杭州失守后,浙大西迁,一路抵达江西泰和。与此同时,马一浮与家人也不得不西迁避寇。其间,马一浮与浙大校长竺可桢达成协议,跟随浙大一路西迁,并在途中的江西泰和和广西宜山开办国学讲座。
这里插播一个小故事,当时竺可桢校长希望有一首反映浙大精神的校歌,用以鼓励抗战中坚忍求学的学子们。他邀请马一浮先生作词,应尚能作曲,完成了《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在之前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公布的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榜单中,这首《浙江大学校歌》荣获第一。
说回正题,马一浮所讲的“六艺”,并不是《周礼》所讲的“礼、乐、射、御、书、数”,而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著作及学说。
“马一浮的‘六艺论’是他多年体悟的精纯学说,其主旨是认为,儒家六艺之学皆从一心所发,是中外一切学术的源头和发脉处,中外一切学术都是六艺的支流,人类各种学术思想的开展,最终必将以中国儒家六艺思想精神为旨归。”吴光教授说,“他认为只要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复性怯习,一切问题都好解决。因此,在心性问题上,他十分重视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
在两个月前于杭州举办的“马一浮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上,吴光教授就指出:马一浮的最大成就是确定了六经。国学就是六艺,六艺就是六经,六经能够该摄一切学术,不光是该摄中土学术,而且可以该摄中外一切学术,这就是马一浮的名言,也是他研究的结论。他充满了中华的文化自信,“世界人类一切文化最后之归宿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对此文化之领导,则中国也。”在那个西学风很盛的时候,他力排众议,坚持国学,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约会古今浙学名家·马一浮寻访打卡点
绍兴上虞马一浮故居
杭州蒋庄马一浮纪念馆
来源:《钱江晚报》2024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