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嘉兴宋韵文化流动、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 2023- 09- 10| 来源: 嘉兴市社科联 | 浏览:

嘉兴有哪些宋韵文化?存在哪些特征?如何在当下转化宋韵文化资源?……近日,由嘉兴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嘉兴宋韵文化研讨会在嘉兴市文史研究馆举行,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大学教授、机关干部、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校学生等齐聚一堂,围绕宋韵文化的发掘、研究和转化纷纷发言。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将宋韵文化提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的历史高度,并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嘉兴作为龙兴和畿辅之地,承袭隋唐时期快速发展之势,政治、经济、文化等进一步取得长足发展,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嘉兴。

“嘉兴的宋韵文化是有内容的,嘉兴对这块工作是重视的,嘉兴学者对此是有研究和贡献的。”嘉兴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王登峰说,研究提炼嘉兴宋韵文化基因,传承与保护嘉兴的宋韵文化,提升嘉兴文化生活品质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对推动新时代嘉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宋代嘉兴地位提升之路

“宋代是嘉兴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崔泉森开门见山道。

在崔泉森看来,嘉兴在中唐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在五代吴越国时期嘉兴农业水利工程进一步推进,逐步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吴越国保境安民政策对嘉兴的水利建设与农业开发以及社会稳定有利,但吴越国相对狭小的地域制约了嘉兴进一步发展,“宋代为嘉兴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嘉兴有机会发挥以运河为中心的交通优势,融入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潮。”

“赵宋南渡,宗室巨宦随之而至,沿漕渠而东,散处秀州各地。”崔泉森说,由于大运河在南北交流上的特殊作用,南宋初期大量北方人口移居嘉兴,这些世家大族来自河洛与齐鲁地区,为嘉兴注入了厚重的中原文化基因,推动嘉兴科举、技艺和文明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促成了嘉兴地域文化主体意识的形成。

宋孝宗赵昚生于秀州(今嘉兴)杉青闸官舍,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被立为皇太子,同年登基,成为南宋第二位皇帝,并为嘉兴政治地位的上升埋下伏笔。

“嘉兴地区在五代时期首次设置郡级机构秀州,在北宋政和年间,秀州获赐‘嘉禾郡’,南宋宁宗时期,秀州两经升格,先于庆元元年(1195)升为嘉兴府,后于嘉定元年(1208)升为嘉兴军节度使,地位一步步提升。”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杜可心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嘉兴的升格不仅得益于皇权附加的政治意义,也是当地经济、地理、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形势变迁的结果。从秀州到嘉兴军的沿革历程可以看出,在皇权的操纵下,宋代地方郡级行政区升格更加普遍化,以致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秩序和实用价值,也对后世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产生了影响。  


承前启后的宋代

“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宋代,它体现一种积累、沉淀和传承。”王登峰说。

诚哉斯言。嘉兴南湖学院教授李瑞明立足嘉兴本土人物陆贽展开,陆贽及其奏议自从北宋以来,一直是士人效法的典范,而祭祀陆贽的宣公祠从南宋以来,一直是垂范地方的榜样。在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陆贽与宣公祠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陆贽的家乡嘉兴,在历史的不断积淀中,直接形塑了嘉兴的地方文化品质。“从南宋景炎三年嘉兴创建宣公祠,到2021年嘉兴重建宣公祠,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宣公祠有了时代意义的反省与呼吁、地方社会士民的教化等多重性内涵,而陆贽的身份在士人、学者与官员之外,更成为一种品德、气节的象征,有利于砥砺廉隅、提拔寒俊,推动文教社会的构建。”

宋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是画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在灿若星辰的宋代绘画名家中,赵孟坚无疑是与众不同的。“我们在关注明代项元汴‘天籁阁’书画收藏、清代张廷济金石收藏的同时,如再往前上溯,赵孟坚可以说是早在南宋时期即开嘉兴地区书画、金石收藏风气之先的先驱。”嘉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嘉兴市文联沈蕾谈及,赵孟坚世居海盐广陈(今属平湖),以墨笔绘就梅兰竹石,以墨水仙开宗立派,是宋画从画院工细写实风格向文人画潇洒写心转向的关键人物,也预示着元代以降文人绘画的全面兴起,标志着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他是地方文化史以及中国艺术史上一位绕不开的人物。

我国现存最早的镇志是海盐澉浦的《澉水志》,澉浦斯地在宋代已有通商之名。宋淳祐六年(1246),澉浦设市舶官,四年后,设市舶场。“澉浦港的发展与宋室南渡有关。”《海盐县志》主编王德坚曾就此撰文,至今澉浦有地名叫码头廊,“澉浦码头始建于宋代,北宋这里虽已建有码头,但并不热闹。后来赵构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澉浦距临安较近,就成了畿辅之地。此处又是一个对外通商口岸,因此码头越来越大,贸易发达,商业兴旺。”

“研究宋韵文化要考虑到其后世影响。”海盐县澉浦镇文化站原站长周乐训对我国海运世家澉浦杨氏家世进行考辩,“澉浦杨氏作为海运世家,凭借其纵跨宋元明三朝、历经数代人的航海活动,广泛的海外贸易网络,以及杨氏家族庞大的财力、物力和精湛的航海技术,堪称‘中国海运第一世家’。澉浦杨氏又是一个‘喜音律’、善‘觞咏啸歌乐’的世家,为我国戏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杨氏的故事是值得研究与传承的。”


嘉兴宋韵文化,如何发掘与转化

如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嘉兴市委统战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袁斐建议嘉兴立体化创新打造“一河、一港、一阁、一路、一展、一书”六张金名片,即创新整合大运河宋韵文化资源,讲好落帆亭、杉青闸、北丽桥、月波楼、三塔塘、金明寺等故事;创新挖掘澉浦港宋韵文化特质,发挥《澉水志》、九方大宋铜制军印等价值;创新利用天籁阁宋韵文化标识,深耕嘉兴藏书楼文化;创新打造宋韵文化精品线路,追踪赵昚、苏东坡、张先、沈括等人在嘉兴的历史遗迹;创新举办宋韵文化主体展览,做好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嘉兴特展中的宋韵文章;创新传播宋韵文化金庸读本,整合“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等故事,传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最典型的宋韵文化遗存莫过于繁盛于宋代的嘉兴运河古镇。”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金武提出,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运河古镇已失去往日的宋韵芳华,存在宋韵文化标识不够鲜明、宋韵文化精神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建议从嘉兴运河古镇宋韵空间的营造入手,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构建杭嘉湖运河文旅一体化游览路线,激活运河古镇街区空间,从微观上营造宋韵网红空间,引入适宜的商业力量,复兴千年运河古镇。”

做宋韵文化研究,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兴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富华认为要有自觉的地方意识、突出的历史意识、深厚的文化意识、鲜明的问题意识,立足宋韵文化而超越宋韵文化,兼具嘉兴特色与世界眼光,既要通过大量材料回到历史现场,也要有体系地解析、归纳与判断,叙述历史演进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于当下,“未来可以继续从宋代嘉兴运河研究、宋代嘉兴港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两宋嘉兴士大夫群体研究、宋代嘉兴市镇研究、两宋嘉兴理学研究等方面入手,彰显嘉兴宋韵文化的辨识度与影响力,塑造新的文化认同。”

(嘉兴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