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千万工程”与“浦江经验”的鹿城回响
发布时间: 2023- 08- 15| 来源: 鹿城区社科联| 浏览: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和“浦江经验”20周年,为深入贯彻精神,7月31日,鹿城区召开深化“千万工程”、践行“浦江经验” 理论研讨会,以鹿城实践之鼓点,激荡“中国之治”回响。

与会专家就进一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围绕20年来鹿城区深入实践“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经验成效、理论启示等展开研讨,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出再深化再提升的工作思路和务实举措。

研讨会认为,“千万工程”“浦江经验”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生动教材,体现了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的理念和统筹协调的系统观念,是做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和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方法。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市社科院院长潘晓勇表示,本次研讨会,对于进一步加深了解和阐释“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的内涵,总结提炼其价值理念,探索其实际操作规律,推动鹿城“三农”和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具有重要意义。“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时代价值历久弥新,要深学活用理念方法,努力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思路办法和有效举措,推动鹿城“三农”和基层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市信访局副局长徐旭琦

“浦江经验”的诞生和创新发展,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崇高政治品格。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了解社情民意和为政得失的重要窗口,群众有信访诉求,干部就要扑下身子去解决,这才是真正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庄严承诺。“浦江经验”,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到基层困难大、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直面群众、直面矛盾、直面问题,既有助于化解基层矛盾,也有助于贴近群众,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更有助于我们的领导干部锤炼党性、改进作风、增强本领。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级调研员岑利

目前,我市各地“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亮点纷呈,初步形成了十条艺术乡建、农业立村、改革活村、文旅兴村、实体强村、科创助村、产业富村、党建带村、金融聚村、数字赋村等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实有效的路径。 下步,在实施“千万工程”中,重点是要做好“决策力(包括蓝囹绘就)、执行力(包括规划实施)、转化力(包括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转换)”三篇文章,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在实施千万工程促进乡村振兴中,必须要构建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特别要注意产业导入和客户引流,产品要有亮点、卖相和爆款,最好能组建形成“产业综合体”或者组成“共富工坊”,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现代化赋能。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授陈国胜

围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目标,厘清变与不变、政府与市场、建设与运营等三大关系,明确总体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等三大定位,重点做好乡村风韵、乡村旅游、乡村宜商环境等三篇文章,构建“乡村产业、公共服务、农民发展”三位一体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新机制,探索基于三生融合的“为产业、为服务、为发展”“千万工程”“三为”新模式,加快创建有鹿城辨识度的中心城区“千万工程”新样板。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小燕

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千万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二十年来鹿城区村村大变样,村村有精彩,奠定了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的基础实力,我们要更加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遵循农业发展规律;敬畏农村自然环境。切记不要千村一面,也不要一味地景观化,因为我们改善人居环境不是为给别人看的,是给村民过日子的。乡村形象打造也要转型升级由外貌向内在转移,乡村发展由高速向高质转移,乡村发展方式由单干向合作转移,乡村发展动力由输血向造血转移,乡村干部主要精力由建设向经营转移,毕竟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经营。


(鹿城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