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社科学者齐献计 经济形势分析与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发布时间: 2023- 07- 31|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7月28日下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浙江工业大学主办的经济形势分析与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深入研讨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的使命任务、战略路径和存在的瓶颈问题,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制度保障、社会氛围等,进一步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在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提供智力支持。

座谈会上,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经济信息中心、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的12位专家学者发表观点。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史晋川认为: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着投资额与新增企业数连续走低,纵向升级受阻与横向竞争加剧,创新空间与创新活力动力趋弱等困境,原因主要是民营经济的产权保护制度性缺位和越位并存,产业拓展制度性壁垒事实存在,民营经济市场监管政策性调整过快过猛等。他建议从立法环境、司法环境、政策环境、创新环境和舆论环境等五个方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院长陈寿灿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是民营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最管用最可靠的手段;二是要以法治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三是民营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合规守法经营;四是形成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向度。

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章华从金融视角对《意见》进行解读,指出当前要围绕“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民间金融”的“四民”特色,通过资本“红绿灯”引导和多元化融资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各类基金、信托等业态解决民营企业家财富保值增值问题,通过信用修复、完善金融司法和营商环境解决民营企业后顾之忧问题。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提出当前经济转入常态化运行阶段的观点,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但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他强调应以内需增长推进产业升级,以“实验室+”和“创新中心+”为双引擎创新驱动发展,以民营经济比较优势扩大国际经贸合作,以优化营商环境提振浙商发展信心。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首席专家谢晓波指出上半年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回升,但经济增长还是恢复性的,在需求、企业经营、预期等方面仍需重点关注。他认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同时,要稳定和改善民营企业的预期,特别是要让民营企业形成稳定和合理的制度预期。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于晓飞认为,上半年工业和数字经济运行稳开回升、快进向高。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关键期,也面临部分结构性问题与当前全球经济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的挑战。建议下半年工作重点:一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联动,努力跳出“四低”的束缚;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三是促进腾笼换鸟,以高端产业、优质项目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珩分析了浙江对非经贸新形势下的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问题。她认为我省对非合作基础扎实,动力强劲,潜力巨大。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要进一步优化开放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平台载体;创新经贸合作,稳固产业集群,发展新型投资;强化科创动能,发挥数字优势,激发人才活力;推动协同创新,深化人文交流,强化国际传播,为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浙江民企力量。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肖亮介绍了当前我省外贸形势呈现的主要特点及面临问题。他建议促进外贸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应考虑:一是做好政府外贸服务前置化工作;二是做好RCEP等贸易规则和政策的解读;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缓解企业压力;四是对市场贸易采购、新型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要充分结合自贸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等试点,发挥制度创新引领优势。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池仁勇认为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领跑国内,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仍面临传统优势减退与新旧增长发生转换的空档期。他指出,当前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精准政策措施,组织《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的执法检查,优化制度交易成本,落实放管服,建立地方政府一把手联系民营企业制度,优化新型政商关系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秘书长方巍基于对民营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三点建议:一是统筹制定兼顾不同规模民营企业特点、公正性与引导性相平衡的政策;二是建立制度化的政企交流沟通机制,增进理解;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确立社会责任,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徐维祥认为当前民营企业投资仍存在“不敢投、不能投、不愿投”的困局。建议:一是尽快启动《民间投资促进条例》立法的调研工作,吸收合理政策和成熟经验做法;二是畅通投资渠道,加强信息发布,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明确民营企业投资的准入门槛;三是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投资审批服务,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住房与房地产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虞晓芬认为,当前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意义重大,建议:有条件的城市应加快启动城中村改造、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稳市场规模;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款比例、实施“认房不认贷”、扩大公积金覆盖面等,稳市场需求;创造民企与国企同等融资环境、完善预售资金监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稳房地产企业;科学供地,稳定总量;积极推进房地产业新模式,促进转型发展。

省社科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刘东在总结发言时强调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经济形势,智库必须发声,必须有所作为,积极建言献策、加强理论创新,更好服务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做到:紧跟时代服务大局,加强阐释发声的及时性、精准性;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高决策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推进基础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

会议由省新型智库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与房地产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承办,来自省级新型智库、重点研究基地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