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马克思‘对象化’与‘物化’概念辨析与当代意义研究”结项获评“优秀”
发布时间: 2023- 07- 27|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1.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马克思“对象化”与“物化”概念辨析与当代意义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批准号:18CZX002

所在学科:哲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张义修(浙大城市学院)

进行时间:2018.06-2023.04

最终成果:《从“对象化”到“物化”: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阐释》

代表性论文:

1.《“对象化”与马克思哲学之路的开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4期。

2.《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逻辑的再发现》,《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3期。


2.项目背景、内容和观点

尽管学界已经认识到“对象化”和“物化”都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但以往研究并未完整、有区分、有关联地考察相关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全程中的演变,存在许多概念混同和认识误区,如“马克思只在早期大量使用‘对象化’”、“马克思提出了‘物化劳动’概念”等。借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有必要恢复相关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面貌,更加准确地理解其思想转变。这不仅是为了系统呈现概念的历史原像,澄清误解,也是为了以点带线,用马克思本人大量使用的“对象化”和首创的“物化”概念凸显其哲学变革的实质,刻画其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更是为了深入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发掘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内在支撑作用。项目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象化”与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探索和经济学批判;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变革中的“对象化”“物化”概念群;三是“对象化”“物化”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批判。

第一部分首先聚焦青年马克思的最初哲学探索,阐明了“对象化”在其中的重要角色,发掘德国古典哲学对青年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深层影响。“对象化”概念并非直接来自黑格尔,而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所用概念的直接继承,也是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方法论加以创造性阐释的结果。“对象化”体现了一种综合性分析,既包含“主体-对象”关系视角,也包含“个体-总体”关系视角,对马克思一生的探索都具有重要影响。在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中,“对象化”具有双重用法、复调性质:一是在经济学语境中,“对象化劳动”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哲学解读,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经济哲学概念;二是在人本学语境中,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与现实的“异化劳动”相对立,这里“对象化”服务于理想化的人本学逻辑。前一用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后一用法则在随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中快速消隐。

第二部分聚焦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伟大变革,全面考察了“对象化”相关概念和“物质(Materie)”“事物(Sache)”“物(Ding)”等概念在马克思这一阶段文本中的用法和内涵。基于“对象性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文本中发生的转变,可见马克思逐渐摆脱人本学的理想化设定,将理解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定位于物质生产。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物质”概念的哲学史内涵和马克思的最初理解,考察了马克思关于“物”的不同概念的各自来源和最初用法,揭示了两个“物”的概念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梳理了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最初理解和化用,进而重构了马克思对于现实“事物”世界的多层次分析框架。马克思虽然还没有形成“物化”概念,但已从物质生产方式出发,对现代社会“事物”支配人的机制作出了初步解析,为其物化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聚焦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完整阐明“对象化”“物化”及相关概念在其中的支撑作用,进而阐明从“对象化”到“物化”的框架,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贯通到资本主义批判的一条内在哲学线索。其中包含以下观点:

第一,“对象化劳动”在经济学语境中的重新出现和科学化表述,对马克思自己的价值理论构成了哲学支撑。将价值理解为对象化劳动,意味着价值不是物与物的关系(交换价值),也不是物与人的关系(使用价值),而是劳动和劳动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这里的对象化劳动已经具有二重性,是私人劳动和社会总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经济中个体劳动的总体化、具体劳动的抽象化。抽象劳动对象化为价值,但价值无法表现自身,这就需要另一个对象化劳动通过其有形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由此出现一个全新层面的“价值的对象化”——“货币”。从“商品”到“货币”的对象化逻辑,是马克思原创的价值形式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二,《大纲》中正式形成的“事物化(Versachlichung)”分析是马克思理解现代世界的哲学基础,也是社会意识层面“物化(Verdinglichung)”即“拜物教”的现实基础。“事物化”表明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独特性:在市场机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通过“事物”间的关系和“事物性”形式表现出来,人们的生活进而受到“事物”支配。马克思从生存论的基础层面说明了现代社会的特异性,进而发展出以“拜物教”概念为标志的物化批判理论。理解了事物化的社会历史机制和物化意识的本质,才能对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有完整的把握。

第三,社会劳动的“对象化”成就了现代经济中的“事物化”,二者相互作用,造成了商品世界中的“拜物教”和“异化”,进而发展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更深层的“拜物教”和“异化”:货币从有价值的事物中介,变成能增殖的目的本身。价值的增殖之所以能实现,是由于“对象化劳动”能够支配“活劳动”投入生产、创造新价值。这是资本的关系性本质,也是资本主义异化的核心。对象化劳动不再只是活劳动的产物,作为资本,它支配劳动力创造新的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辩证法。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事物化”即“事物”对人的支配,不仅是商品和货币对社会生活的主导作用,而且集中表现为作为资本的“事物”对作为劳动力的人的支配,进而衍生出社会意识层面的多重“物化”。通过完整勾画上述线索,可以进一步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对物化理论的阐发,揭示其中潜藏的、以往不被关注的“事物化”和“物化”两个层面的区分。这也有助于深入把握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新表现,基于“对象化-事物化-物化”的分析框架,揭示当前热议的“数据化”现象的实质,对正在形成的“数据拜物教”作出批判。


3.项目主要价值

(1)深耕原文,首次完整复现马克思“对象化”“物化”概念的原初语境和思想地位。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系统考察、深入辨析“对象化(Vergegenständlichung)”与两个“物化(Versachlichung, Verdinglichung)”在马克思思想全程中的演变,并且与“异化”“拜物教”等相关重要概念的考察和辨析结合起来,比较完整地复现了相关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真实地位、相互关联。

(2)从概念史到思想史,为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探索历程和原创性贡献梳理出一条新的线索。首先,马克思对“对象化”“物化”相关概念的使用,体现了自德国古典哲学传承而来的独特方法论视角;其次,相关概念的内涵演变与词频起伏,反映出青年马克思思想变革的多维性与复杂性;最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文本中对“对象化”与“物化”的使用,是他创立自己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拜物教理论的哲学基础。

(3)以“对象化-物化”为主线,挖掘和彰显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借助“对象化”“物化”等概念,形成了一套观察现代社会、透视资本主义的哲学框架,至今深具启示意义。完整这一批判背后的“对象化-物化”哲学线索,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更具内在性、当代性。从这种独特的现代性分析范式出发,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拜物教理论)在当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深入把握资本主义新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在当代的拓展和创新。


4.项目负责人简介

张义修,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现为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城市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译著3部,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