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巍:钩沉千年文脉 创新发展新时代浙学
发布时间: 2023- 07- 20|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244

浙江思想史上星罗棋布、群星闪耀,思想家王阳明,科学家沈括,政治家刘基,军事家于谦,文学家陆游,教育家蔡元培……这一连串名单的背后都有无数个千回百转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带给我们别样的沉思或惊喜,而书写这些故事的底本,则共同构成了“浙学”的基因和内核。

事实上,“浙学”作为一种极富活力的地域文化形态,在上述众多名家的接续耕耘中,逐渐抉剔且整合了“兼容并蓄”“崇义谋利”“知行合一”“工商皆本”等文化特质,并从“两浙”地区不断外扩、发挥,由地域文化坐标升格为洞察中华文化之美的重要窗口,这足以成为浙江学术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自信!

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决策部署,擘画浙江文化大省建设蓝图,把文化研究工程列入文化大省建设的“八大工程”。近20年实践证明,浙江先行的文化研究工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示范,也为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明作出了浙江贡献。

可以说,源远流长的浙学,铸就了浙江文明的“根”与“魂”,也塑造了中华文化丰富而持久的独特魅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浙江先行的文化创新和传统“浙学”之间的双向奔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标识,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浙学。

因此,钩沉浙学千年文脉,推进新时代浙学的文化创新,就成为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展现浙江之窗的必然要求。

何为新时代浙学

何为新时代浙学之新?

首先在于它是传统浙学的新时代转化。传统浙学始终是在创新发展、蝶变升级中持续生长的,这也是新时代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那么,推进“浙学”研究的厚积薄发、进而有为,就要在相关研究拓展中,着力实现历史考察与现实指向的同频,地域特质与全局思维的融合,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的统一。既关注传统浙学的梳理、阐释、挖掘与传承,又关注其在新时代的价值意义,注重传统浙学思想文化在新时代的回眸与展望。

新时代浙学之新,还在于它是立足浙江实践的创新发展。立足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新时代浙学的基本内涵,实现创新性发展更是新时代浙学的天然使命。

因此,面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生动实践,实现服务时代、引领时代、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发展,阐明、创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命题和实践启示,以新的浙学理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实践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生动故事,支撑、引领、打造“重要窗口”的时代实践,是新时代浙学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

新时代浙学之新,更在于它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书记又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命题。新时代浙学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从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出发,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作出浙江贡献,成为展现绚烂光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窗口中的亮丽之窗。

新时代浙学的目标

永嘉学派“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事功学术,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思想理念,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开创的明招文化等等,都为历史上的浙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动力。

自唐五代到明清,浙江历代进士总数约1.5万人,为全国的十分之一。近代以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学者,奠定了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传统,也为现代浙江发展提供了观念指引与思想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政策红利,自然也与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文化特质密不可分。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指出: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时代,重启历史上“浙东学派”的辉煌与荣光,接续宋元明清以降的浙学脉络,熔铸、重构新时代的“浙江学派”,建构一个具有新时代视野的“新浙学”,使浙学精神与价值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持续发力,就是我们必须着力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重要且迫切,我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精神去实践、去求解。

而书写新时代浙学新辉煌,首先要把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放在当代中华文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不断立足宏观视野,突破认知藩篱,真正让新时代浙学更具影响力。同时,要在进一步挖掘浙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研究和提炼浙学的精神实质、价值追求、当代意义;此外,还要开展好浙学与徽学、与江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和学术的比较研究、互动研究,探讨区域学术学派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新时代浙学的创新思想,为时代发展提供文化滋养、观念指引和精神动力。

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浙学成为新时代打造 “文化强省”高水平建设“社科强省”的源泉活水,培育与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参照,形成并展示“中国学术”“中国话语”的原创标识!

新时代浙学如何发展

近年来,随着浙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新时代浙学研究正如火如荼。无论是在对“浙学”的传统梳理中发挥其以古鉴今的文史价值,还是在其核心义理的观照赓续中契合当下的精神构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深入实施。

当前,我省正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亟需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浙学阐明实践创新的理论逻辑,持续为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实践探索注入文化力量、提供思想理论支撑。

站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时代浙学的创新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开放的格局,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努力产出具有鲜明浙江辨识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于此,我们要更好地发挥文化研究工程的引领作用,凝聚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深入挖掘省外、海外学术资源,培育学术研究协同创新团队与平台,着力开展对“浙学”历史、学派、人物等具体研究及其现代价值的深入阐释,实现新时代浙学的学术创新。

新时代浙学的基础和动力在民间,因此,要高度重视新时代浙学的普及推介。精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浙学经典著作及解读丛书,扩大新时代浙学学术影响;鼓励“大家写小书”,推动学术名家编撰面向大众的浙江历史文化通俗读物,包括《浙江简史》《浙江文化简史》《浙江特色区域文化读物》等,使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鼓励高校开设新时代浙学通识课程,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新时代浙学发展,还要加强新时代浙学传播平台建设,为海内外学术界开展“浙学”研究提供学术争鸣与成果展示的丰富视角与交流平台。特别是要推进新时代浙学研究精品外译工作,推动新时代浙学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让新时代浙学成为展示中国思想、中国理论、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

我们相信,只有通过对“传统浙学”进行深入钩沉、精耕细耘,才能对浙江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传承创新,实现持续推进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的浙江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得远;才能让我们真正读懂、阐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体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坚持“两个结合”、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浙江方案、贡献浙江所能。

作者: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郭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