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 | “中国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史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 2023- 04- 14|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0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中国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史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批准号:17AZW020

所在学科:中国文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朱文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

进行时间:2017.07—2022.12

最终成果:《中国海外华文文学学术史》

代表性论文:

1.《中国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四十年》,《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一级)

2.《新移民文学研究现状及学术空间考察》,《学术月刊》2020年第10期。(一级)

3.《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四十年》,《文艺争鸣》2019年第7期。(CSSCI期刊)

4.《马华天狼星诗社的创作心理探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第9期。(一级)


02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受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而诞生的海外华文文学已经走过百余年的风雨历程。海外华文文学虽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同出一源,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了。它们独具一格,自成自律性的“文学场”,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一百余年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由最初的中国文学支流(侨民文学)逐渐变为独立自主的本土文学(华文文学),留下一串串“足迹”,值得我们去关注与研究。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主要指中国大陆)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1979年4月曾敏之在《花城》创刊号上发表《港澳及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为起始,至今已逾40年。本项目以40余年来中国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研究之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整理,是建构海外华文文学作为独立新兴学科和提升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层次的必由之路。为了研究的方便,本项目研究框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下编为“专题研究与研究范式转型”。

在上编,我们将中国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79—1989)、拓展阶段(1990—1999)和繁盛阶段(2000—),主要对两大板块即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和欧美澳华文文学研究进行观照,分析它们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以期勾勒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在起步阶段,由于资料流通的困难,大陆研究者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不得不停留于推介作家作品这个粗浅的层次。这个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率先相继成立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四海》、《台港文学选刊》、《华文文学》等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阵地相继创刊,有力地推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向前发展。对于欧洲、美洲华文文学的研究也是以作家作品的推介为主,关注较多的是与台港文学关系密切的“留学生文学”思潮,对白先勇、陈若曦、聂华苓等人作品评介较多,涉及到文化认同与寻根问题的论述。这个时期大陆的研究者采用传统的印象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较多,研究方法单一。

在拓展阶段,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范围从新、马、泰、菲扩大到印尼、文莱、越南等国,日本、韩国的华文文学也开始进入研究者视野。欧洲、美洲华文文学研究范围也扩大到澳洲。这个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推介、作家综论以及文学现象、思潮流派的梳理,探讨较热的话题是中国文学/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本土性、中国性、世界性)、海外华文文学经典化问题。类文学史/文学史著作大量出现,《海外华文文学概观》、《海外华文文学史》、《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等文学史著作是这个时期的重大收获,另外,还有相关的华文文学辞典也得以编撰。“比较批评”和“文化批评”等研究方法得到应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越来越朝着注重学科性建设与建构的方向努力。

在繁盛阶段,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研究文章数量与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等高水平的杂志经常发表有关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文章;学术含金量较高的学术专著大量涌现。新移民文学、海外华文微型小说、闪小诗、反法西斯华文文学、华文期刊、海外华文文学史料研究等都成为研究热点,发生了“文化的华文文学”论争,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得到应用。2002年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华文文学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全国近百所大学开设“华文文学”选修课,《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等教材得到推广,华文文学学科的本硕博培养体系逐渐完善。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等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项目还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

在下编,我们选择几个较有特色的专题研究,即“海外华文女作家研究”、“新移民文学研究”、“海外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史料研究”等进行学术史性质的梳理与研究,并提出理论创新与研究范式转型的问题。

专题一:海外华文女作家研究。海外华文女作家群体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主力军。陈若曦、於梨华等人在1987年倡议成立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以后,团结了全世界大部分华文女作家,人数达200余人。陈若曦、於梨华、聂华苓、赵淑侠、严歌苓、张翎、虹影、陈瑞琳、吴玲瑶、林湄、戴小华、朵拉、尤今、梦莉、吕红、曹又方等女作家表现活跃,亦成为大陆研究者的关注对象,相关评论文章和硕博学位论文已达几百篇。这些论文或展示海外华文女作家的特殊“站位”与双重语境创作特点,或分析其作品的中华文化底蕴以及中西文化冲突,或关注其跨国界、跨族群、跨文化的写作方式,从不同角度发掘女作家群体特有的心理、意蕴和品质。其中,严歌苓、张翎、虹影等人还是新移民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专题二:新移民文学研究。新移民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等为代表,在90年代以查建英、苏炜、少君等“大陆留学生文学”为代表,进入新世纪之后则以严歌苓、张翎、虹影、章平、陈谦、陈河等人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家作品受到大陆研究者的充分关注,相关研究文章数以千计,其中含有几十篇以新移民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学位论文。这些文章或揭示中西文化冲突、身份焦虑和生存困境,或探讨人性书写和作品的国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或关注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异族形象塑造,或论述叙事艺术和影视化改变等等,对于新移民文学研究较为透彻。《寻找身份——全球化视野中的新移民文学研究》、《新移民文学:融合与疏离》、《新移民小说研究》等专著更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移民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和提升。

专题三:海外华文微型小说研究。海外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亦成为一股热潮,中国大陆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几百篇。这些研究文章或讨论华文微型小说与海外华人社会的关系,或论述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技法与艺术构思,或分析华文微型小说的文化背景与创作心态,凸显了微型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作用,很多篇文章都认为微型小说逐渐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类,其篇幅小、语言精湛、结构灵巧等特点都是宏篇巨著所无法替代的。近年来关于华文微型小说的研讨会在世界各地次第召开,对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微型小说评论较多。凌鼎年、江曾培、古远清等人的微型小说研究较有特色。

专题四:海外华文文学史料研究之研究。关于海外华文文学史料研究一直是研究者直面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还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资料的匮乏和获取资料的不易。虽然随着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以及互联网运用的日见普及,获取资料相比以前有所改善,但研究资料散落在民间和无法得到流通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很多研究文章都谈到建设华文文学史料库与撰写文学文学史的重要性。袁勇麟等人探讨创建华文文学史料学方面用力最勤。在史料整理方面,近年来对于华文期刊和报纸副刊的研究也愈来愈热,如《四海》、《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以及《南洋商报》副刊、《星洲日报》副刊、《棉华日报》副刊等逐渐成为研究与关注的对象。

专题五: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研究范式转型和理论创新是文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40余年来的中国大陆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整体上呈现出研究对象不断扩大、研究视野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丰富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和理论创新源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实践的策动,源于海外华文文学建构学科意识的浓厚。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范式已由最初的印象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新形式主义批评向比较批评和文化批评转变,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如文化诗学、文化人类学、民俗社会学、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方法也得到应用,理论创新意识得以增强。


03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党的二十大明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因而,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面,大陆研究者要勇做理论研究的“发现者”与“创新者”,摆脱对西方文艺理论及批评架构的过分依附,积极尝试建构本土文艺理论体系,从中华传统文论中寻找理论资源阐释海外华文文学,树立起中国文艺批评及学科研究理论的民族自信心。因而,对于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进行梳理与缕析,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面向未来,它要求我们站在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高度去梳理和总结40余年来中国大陆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就,建构一部较有理论深度的学术史,发掘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价值,推进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其独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于: 一是描绘40余年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勾勒史的线路与框架。二是对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进行理论提升和方向指引,为今后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和理论创新提供指导。三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做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资料目录索引和数据库建设,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积累史料和寻觅新的生长点。四是从学术历程的梳理、方法论变革和理论创新的高度加以综观,促进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新发展,更好地为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服务。


04 项目负责人简介

朱文斌,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现任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二级教授,曾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高校文艺评论联盟主任等职。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1项等;出版《东南亚华文诗歌及其中国性研究》、《中国出版家:胡愈之》等专著5部;获得第三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作品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