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舫:“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意
发布时间: 2023- 03- 15| 来源: 《教学与研究》| 浏览:

[摘  要] 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首先应当确认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马克思主义行”构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底色,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合理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基于“空间—时间”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史性社会实践的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现实根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能”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所在,也是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社会整体面貌的主体力量。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充分展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论力量。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简介]  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 杭州 310058)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内蕴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具体实践不断作出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历史。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中国品牌”和“中国范式”。准确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澄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历程的内在关联,对于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的底色: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就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在百余年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自成一脉、独树一帜,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创新”,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

从逻辑上说,“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前提保证。论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必须先证明“马克思主义行”这一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究竟“行”还是“不行”?真理的力量在对比和交锋中显露出来。马克思主义是战斗的学说,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各种思潮或理论进行不断交锋。历史上从来都不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批驳和质疑之声,然而马克思主义总是以其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力回应诸种顾虑和怀疑。从理论上展现“马克思主义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其在思想的博弈中彰显真理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力量。笔者将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攻讦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并力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初语境中予以一一回应。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质疑。这一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建构上缺乏科学的思辨逻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首先是因为马克思本身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并非凭空创造,其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养分的基础上,马克思立足对所处时代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最终建立起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为主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其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矛盾,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给予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广大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在哲学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把彻底的唯物论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上,马克思主义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考察,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内在矛盾,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性论断。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性的质疑。这一质疑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体现出裨益于人类进步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其内蕴着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诉求和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体人类的自由解放为理论旨归,人类解放的思想贯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能够如马克思主义一样,以实现人的解放诉求作为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并由此出发构建起一整套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实践体系。马克思始终关注无产阶级的命运,探索着无产阶级如何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公开声明为工人阶级服务,现实谋划了全人类的解放道路,为建立一个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人的自由解放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体现和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基于历史自觉而构建的理论,必将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

三是对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质疑。这一质疑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它理论的根本特性。评价马克思主义“行不行”,除了要以“是否能够解释世界”的通用标准,还有一条附加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改变世界”。回顾人类思想史,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如此鲜明的实践要求,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正如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讲:“《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盛行于20世纪波澜壮阔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马克思主义深刻影响世界的局势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铁证。

四是对马克思主义时效性的质疑。这表现为一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随着历史进程的深入,一些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时效性,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只适用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如今的历史环境与马克思当初所处的时代环境已经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时代难以产生具体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显然是被资本主义世界变化的表象所迷惑,而未曾认识到当今世界依旧是由资本主导的本质。正如萨特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而只要世界还处于资本主义的宰制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就没有过时。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最低潮之时,福山甚至直接宣告马克思主义的“死亡”。但福山的观点遭受了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思想家的批判。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旗帜鲜明地强调,“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而吉登斯则认为,“尽管也许不再时髦,但是我仍看重马克思”。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局势来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宣告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破产,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理论都具有不断发展和面向现实的过程,每种理论一旦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往往能够展现出独特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行”是基于科学和历史的论断,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命题具有其特殊现实意义。从逻辑上来说,如果“马克思主义”是“行”的,它便已经能够说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动力,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什么还要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从共时态的视角来看,共性之“名”与个性之“实”的结合才能建构起现实的个案,只谈共性或只谈个性,都是对客观现实的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既肯认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有效的“共性”,也进一步强调和凸显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个性”,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理论贡献更加立体和具体。从历时态的视角来看,从“马克思主义行”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至少包括三重意蕴:其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守正”之上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其二,体现了我们对自身理论创新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是我们认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底气,彰显了我们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高度理论自信。其三,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理论自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可以将中国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等其他话语体系加以区分,具有更加鲜明的中国标识,也有利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话语传播以增强“中国话语”的时代感染力。

从现实来看,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无疑胜过任何理论的争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行”最有力的现实注解。百余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顾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辉煌历史成就,正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现实明证。

二、基于“空间--时间”维度的理论创新:中国化和时代化

时间与空间维度共同构成了流动的现实和变化的实践,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因为它是基于流动的现实之上的理论创新。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在“空间—时间”的维度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其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帮助中国人民化解通往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以及指引中国社会持续前进的根本原因。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范围的现实化,其本质上是为了平衡马克思主义理念的“一”与实践的“多”之间的辩证张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永不休止的运动是社会的常态,创新是事物摆脱原始状态,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需求。但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创新?面向真实、开放和动态的实践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源。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源泉,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解释力和生命力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判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形态演进,关于人类通往自由解放的整体趋势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科学真理。但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实践的进程中决不能“拿来就用”,而必须根据空间的差异性以理论创新做出必要的回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理解和生搬硬套是一种“误读”与“误用”,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具体实践时,必须要根据客观现实进行不断调整,方能在具体的时空下开显内蕴的真理。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空间和流动的时间双重维度上的创新。面向流动的现实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也是缔造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改写中国社会面貌的秘诀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根据时代变化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提供源源不绝的思想动力。“空间—时间”的双重维度,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语境。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表述中,“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指向的特定“空间”。“中国”作为特定的空间汇集了这一空间独特的政治、经济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空间”的独特个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点。时间的连续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各个理论创新成果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一个阶段的理论创新以上一阶段的实践成就为展开的前提,这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维度上构成一脉相承、连贯接续的理论系统。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中“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两个维度具有辩证统一性。在同一时间维度中,基于不同主体之间的横向比较,特定的地域空间生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而在同一空间下,基于同一主体的纵向比较,不同的时段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展现了“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统一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互不相同而又相互贯通、渐次递进的时代主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级探索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的时代主题是认清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帮助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的时代主题是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社会主义建设,帮助中国人民“富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是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帮助中国人民“强起来”。基于特定的空间和流动的时间,围绕近代中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生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决定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和哲学高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理论影响,就在于其面向中国具体国情,回应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诉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空间—时间”维度创新的典范,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面向时代而思的理论特质,体现了对“空间—时间”的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空间—时间”的变化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时代的现实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新的“空间—时间”,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就“空间—时间”维度的创新而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个固定的、唯一的范式,而是蕴含对世界历史外部效应的开放性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空间的具体形式之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可以并且应当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并产生相应的具体化形态。同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因为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具有跨越时代而经久不衰的能量,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维度上具备妥善融入任何时代的理论可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可复制的理论专利,它为世界其它旨在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方案,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现实模板。在结合自身“空间—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并运用创新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了通往成功的可能。

基于“空间—时间”维度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焕发了旺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面向现实、回应现实的进程中生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寻求自身发展与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自身的统一。坚持“空间—时间”维度的创新,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在中国大地上续写马克思主义的新辉煌。

三、理论转向为实践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理论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武器,其创新并不会自发生成,而是必须经过人的头脑改造。理论也不会自发地影响世界,任何理论的生成、传播、创新和发展及其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影响,都需要借助一定的主体才能得以实现。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以及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现实面貌,也必须依靠一定的主体来承担。在中国语境中,这个主体正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行”,在实践维度上是通过诉诸中国共产党的“能”来体现和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促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得以改变世界的主体力量。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用于组织群众、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必要形式,“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需要依靠代表人民利益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无产阶级政党,由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威力。在中国具体语境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激活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功能。在长期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整套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机制。一是理论宣讲机制。“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群众”,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体系和宣传能力。中国共产党能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热潮,用“彻底”的理论去“掌握群众”,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能够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改造世界。二是发挥群众主体性地位的机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量,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群众史观,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相关制度设计,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人民群众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勇气。三是贯彻落实机制。力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必须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实践之中,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证明。中国共产党要求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开展具体工作时,必须灵活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切实防止出现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两张皮”的情况,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在丰富的实践中检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成色”,彰显其“改造世界”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基于实践而提升认识的活动,因而作为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第二个层次的实践是运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即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现实和发展。在这两个层次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关键的主体性作用。

理论创新的主体将会决定理论创新的力度、方向和性质。就理论创新的方向和性质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主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具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理论创新的资格与能力。就资格而言,马克思主义的“释经权”必须牢牢掌握在真正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手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说明,理论的阐释权如果不能掌握在代表人民的政党的手中,就很有可能“念错经”“走错道”,在前进的道路中迷失方向。在中国,能够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的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自觉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践者的聚集高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理论创新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与人才优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理论创新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性质不“变色”。就理论创新的力度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和敢于追求理论创新的政党。基于实践和时代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中国共产党人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伟大飞跃。这种理论创新的持续性、高度性、原创性以及与理论创新成果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在世界政党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由“谁”将理论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实践,将直接决定理论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程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实践,那么理论创新也就毫无价值,马克思主义也将丧失其独特的理论魅力。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实践的主体。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历史史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既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确证了中国共产党“能”,也确证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影响作出了高度总结和科学评价,指明了过去百余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理论根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更加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发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更加注重深入学习、灵活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智慧,以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为抓手,打好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组合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进。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