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 | 一般项目“莫言小说修辞研究”获结项优秀
发布时间: 2023- 02- 22|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1、项目基本情况

(课题涉及的莫言部分作品)

项目名称:莫言小说修辞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批准号:16BZW153

所在学科:中国文学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郭洪雷(杭州师范大学)

进行时间:2016.07-2022.08

最终成果:《莫言小说修辞研究》

代表性论文:

1.《论莫言小说的动物修辞》,《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3期全文转载;

2.《个人阅读史、文本考辨与小说技艺的创化生成——以莫言为例证》,《文学评论》2018年第1期;

3.《认识新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作家个人阅读史出发的考察》,《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转载;

4.《论莫言小说的比喻思维》,《文学评论》2022年第4期。


2、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莫言小说在修辞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通过对中外作家、作品的借鉴和模仿,通过对中国自身文化、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充分吸纳中外文学经典乃至同时代作家创作中的修辞经验和智慧,让它们在创作中砥砺激荡,最终使自己小说的修辞艺术呈现出宏阔而又独特的美学风貌。莫言的创作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小说修辞艺术的发展,对当代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课题涉及的部分参考书目)

(二)重要观点

第一,将莫言放置在“阅读—创作”这一朴素的关系中加以考查,让人们看到了他在修辞艺术上从借鉴、模仿到创造性转化,不断发掘、培育自己原创能力,最终形成自己修辞风格的探索进程。这样一方面打破了以往对莫言小说艺术的常规认识和权威评价,使其原创能力得到真实呈现;另一方面在方法上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审美判断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认知方式。

第二,莫言小说比喻丰沛,情感激越,呈现出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将莫言小说中有意施为的比喻全部提取出来,进行类型分析和必要的文本统计,从比喻密度、辞格运用、比喻与语境关系三个方面,可以对莫言比喻思维的规律和特点给出初步描述;继而,从文本分析出发,揭示莫言小说比喻修辞向小说技巧和艺术手法转化的多样形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莫言小说中动物形象的分布规律、书写方式和资源背景,揭示莫言小说比喻思维的思想基础,为探究莫言小说的人性观察、历史想像和道德批判提供新的理论视镜。


第三,莫言被称为“反讽艺术家”,其小说反讽修辞形态多样,包括言语反讽、情境反讽、戏拟反讽和总体反讽等类型。其言语反讽体现在作品题目的反语命名、语境误置、矛盾语并置和话语内容与形式的乖离方面;莫言小说的语境反讽包括双声反讽、语调反讽、视点反讽、自我贬抑;其戏拟反讽包括文体仿拟和技巧、细节仿拟两个方面;而莫言小说的总体性反讽的主要特点则体现在自我对象化、独特修辞意象营构及特殊的总体反讽手法的打造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追溯莫言反讽修辞与马克思辩证法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莫言小说反讽艺术的浪漫派倾向。


第四,修辞载体的选择不仅能反映作家创作的行为习惯,而且还能体现其小说修辞艺术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莫言是当代写动物最多的小说家之一,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莫言小说人性探究的深层背景。在他的小说中,动物是常规性修辞载体,也是独特的话语符号和修辞认知的手段。在继承古典审美传统、接受外来影响的基础上,莫言不断探索创新,极大丰富了小说中动物的修辞功能。动物形象的大量涌现,动物感觉、动物意识、动物思维的全面渗透,使莫言小说在语言、结构和文体方面形成了极为特殊的修辞风貌和美学品质。


第五,通过对以往相关理论的梳理,将小说修辞伦理分层故事、叙述者、作者和读者四个层面。在此基础上,从伦理修辞角度出发,对莫言小说对性爱、酷刑、肮脏、丑恶等书写及相关批评展开分析,认识到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此同时,通过对修辞行为中自然性、童年视角、孩子形象、孩子气及游戏性等特征的分析,进一步呈现莫言小说的浪漫派的整体“调性”,并对其伦理内涵进行了系统解析。


第六,从作家的个人阅读史出发,以莫言等人的创作为归结点,对当代小说修辞技艺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描述。上世纪50-70年代及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翻译、出版政策的变化,作家的个人阅读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这两次调整不仅对创作起到了引导和规范作用,而且为作家的阅读经验和文学记忆的形成划定了范围、指示了方向,从而对当代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阅读是思想和艺术的汇集,当代文学正是传统文学、外来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经由不同时代作家的“阅读—创作”不断汇集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当代小说修辞艺术逐渐形成了自身传统,作家也赢得了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自信。

(莫言阅读过的部分外国文学作品)

3、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是对莫言小说修辞艺术的系统研究,在研究中追求完整性和系统性,努力做到“竭泽而渔”。在相关论述中,不仅对修辞技巧、手法的效果和功能展开分析,而且追溯其来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将个案分析和整体论述结合起来,力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本课题前期成果产生了一定影响,被认为是莫言研究领域的“可喜收获”(张志忠先生文章语)。小说修辞研究是莫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对莫言小说艺术的整体把握具有重要的价值,对重识中国小说修辞智慧及其现代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得到了项目鉴定专家的充分肯定:

反馈意见一:该成果在学术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研究成果集中研讨莫言小说的修辞问题,切口小,问题集中,通过文本的细读,从修辞技艺的创化生成、比喻修辞、反讽修辞、修辞载体、修辞情境和修辞伦理等方面,较为全面细致地阐述了莫言小说的修辞问题,进而从作家修辞艺术的自觉和自信谈到当代作家主体性确立与当代文学传统的建构与发展问题,具有较为开阔的文学视野和文学史眼光。

反馈意见二:作者在追踪梳理莫言阅读史的方面所下的功夫令人叹服。本成果没有什么独家秘闻,它的研究线索,来自莫言的创作谈以及小说文本,是常见资料。但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方面,钩沉索隐,海底捞针,付出艰辛努力,得出具有创建性和说服力的论断。

反馈意见三:从创新性而言,作者以一个文艺学的老问题入手,在别的学者忽略的地方,深挖细耕,有效地开掘了莫言研究的深度,其特点和学术价值在于,紧密结合文本,理论运用精妙准确,分析文本鞭辟入里,这种基于文学本体的细致研究,本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功,但近些年被很多学者放弃。作者的研究,查缺补遗,坚持以“文学为根本”,其方法论意义和学科意义,值得肯定。

反馈意见四:注意将莫言小说放在其文学阅读层面上,关注其与中外经典作家作品的联系中,进行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力图达到文本阐释学和比较文学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莫言小说研究的短板,有效打开了莫言研究的中外文学视野。这一点在成果的第一章和第八章体现得最为集中和显著,成果从莫言小说文本与中外代表性小说文本进行修辞层面的互文性分析,运用文艺心理学和小说修辞学理论、方法,阐述莫言小说修辞艺术的发生和创化生成,提出了有说服力的观点,且对于如何研究一个作家文本,对其进行互文性和谱系学考察,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4、项目负责人简介

郭洪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理论及重要作家作品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