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强调要从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是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系统思考谋划后,为浙江量身制定了“八八战略”这一省域发展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并为浙江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汗水和智慧,指引浙江率先开启了省域现代化先行探索。其中第三条就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块状经济刻画了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发展趋势,为后续产业链形成奠定深厚的基础。20年来,浙江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不断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当前,国际竞争复杂多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霸权滋生,全球化产品正面临严峻国际市场考验。产业链韧性事关一个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在抵抗市场风险、恢复产能产业、增强创新能力方面起到有力助推作用。2019年浙江首创“链长制”,是提升产业链韧性重大举措,通过防范“断链”、“缺链”引发整条产业链无法生产的现象,将制度措施落实到对应责任干部,通过行政力量第一时间对地区产业进行“补链”、“延链”,进行有规划、分配批次的引入,达到强链补弱链,优链连缺链的整体布局。
一、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韧性强度
提升产业链韧性强度,需要攻坚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核心技术从“依附他国”转向“自立自主”。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破解浙江发展瓶颈,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腾笼换鸟”。《浙江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中明确浙江省未来打造“重要窗口”的战略部署,全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前沿高新技术往往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垄断,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长期位于产业链中低端,被塑造为国际代工厂形象。长期处于产业链下游所带来资源要素流失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回报不匹配问题,亟需当地企业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从低附加值产业端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端,打破技术垄断,掌握产品生产的主导权。
产业高端化是目前摆脱现有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锚定前沿产业发展动态,提前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创新、创业良好环境。譬如,生物医药是典型长周期、高风险的高技术型企业,2022年浙江省推出《关于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一核两带两圈”的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多层次的千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各省发展数字经济攻坚高地,浙江省提前布局,迭代升级“数字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等,努力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逐步形成通信器件、系统整机和行业应用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引进先进资源有效弥补国内在高端市场的空白,以强链补弱链,整合国际资源进而实现高端产业不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2022年,中国浙江国际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峰对接会实现引入总投资过百亿美元,致力发展数字经济、新材料与生命健康三大科创高地,着力引进国外龙头企业,其中涵盖恒源新能源电动车、芯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涂鸦智能、福布斯中国等数字经经济项目,拜耳作物科学费森尤斯等生命健康项目。浙江逐步在“干中学、学中干”,吸收先进企业的管理研发理念、研发方向,在可行性路径中不断突破,力争高端技术国产化。
二、做强优势产业,挖掘产业链韧性深度
挖掘产业链韧性深度,需要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掌握制定产业规则体系的话语权。《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将创新深化作为未来五年战略发展核心,明确浙江省主抓的前沿科技领域,继续升级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此外还包含云计算与未来网络、智能计算与人工智能等15大战略领域。国际分工的利益权重主要围绕技术专利、行业规则分配,技术掌握者往往掌握产业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前沿产业虽然存在极高的市场前期创新风险以及产品迭代竞争压力,一旦实现在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便占据有利地位。
主动探索蓝海市场,抢占产业链上游,从被动地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转向为主动制定产业发展规则。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浙江省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等综合指标评估中位于全国第一。浙江省在数字化改革中实现从政府到企业乃至群众都享受数字红利,增强浙江省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应用的积极性。一是数字化技术构筑未来网络。未来网络已经从人与人之间互联互通转变为人与物的信息交互。未来将通过超高速光电太赫兹通信、高速全光通信、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实现实时的智能计算。此外推动窄带物联网增强系统与终端设备、新一代网络通信芯片及系统集成等研发及产业化,为未来新增数十亿台设备提供高性能服务。二是构建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从现实映射至元宇宙。加快“元平台”基础领域建设。推进培育元宇宙领域重点研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机交互共性技术等方面率先形成突破。完善元宇宙公共技术服务,尤其是公共算力、标准测试数据集等应用技术支撑,支持各应用场景的数字模拟、数字开发。打造“元未来”创新服务体系,从研究开发到场景应用全链条技术研究中心,统一元宇宙标准制定、技术开发流程等行业规则,从而推动元宇宙规范性发展。三是聚焦数字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患者信息数据的全面采集,有利于医生进行病情精确研判。重点发展影像诊断、多组学数据分析、医学人工智能等医疗手段,实现医疗方式进一步数据化、可视化。未来通过大数据算法加持以及个人数字信息档案匹配,医疗人工智能可直接对病情进行初步诊断,缓解目前偏远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
三、推进延链补链,拓宽产业链韧性广度
拓宽产业链韧性广度,需要以“延链”“补链”的形式,立足已有的产业体系,不断开垦细分领域。中小企业体量规模小,产品生产机制灵活多变,易于在“延链”“补链”过程中主动求变。2022年,《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明,中小企业发展之路深耕于企业专长,立足地区优势、生产特点形成产品竞争优势。“专精特新”企业极大提升产业链韧性,不仅体现在产业分化的种类,还体现在精细化的领域、特色化的生产以及新颖化的方向,通过对接企业的产品需求不断研发多层次、多种类的产品来保障产业链有效运转。
“专精特新”企业起初往往依附于大型企业进行配套生产,通过攻坚产业链节点,深耕细分领域,逐步衍化成“小巨人”企业。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生产,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找准产品自身定位,在细分赛道上建立先行优势。2017年至2021年,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投入户数从1473家提升到1779家,年均增幅4.83%。研发投入总额也从116.85亿元增加到260亿元,研发强度增幅22.17%。在细分领域层面,通过大量资金研发投入,中小企业在物流成本、技术加工、产品迭代方面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浙江从“块状经济”迈向现代产业体系中,呈现出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产业的现状。中小企业特色化生产,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同时持续创新,主动开辟新赛道。以光伏市场为例,在全国双碳背景下,国内光伏市场规模不断扩张,2022年浙江省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11GW,同比增长74.5%,增长速度位于其全国前列。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如此迅猛,在资源禀赋层面,拥有多家一线光伏企业,还有数百家光伏辅料企业。在创新发展层面,浙江省具有先进制造产业工业体系,通过国家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高等院校产学研平台,具备重大核心部件的研发、制备、应用能力,形成一批光伏技术含量高的龙头光伏企业。
作者简介:
储昊东系中共舟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平台经济。
潘家栋系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委党校新青年促进会会长,省青联委员,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入选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省委党校名师培养对象青年项目,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区域经济等领域研究。
课题信息:本文系浙江省社科基金“产业飞地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的开化实践与思考”(22ZJQN52YB)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