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助推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进路
发布时间: 2023- 12- 29| 来源: 之江策| 浏览: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浙江积极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道路。聚焦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是浙江不负重托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进一步综合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平衡发展”建设来看,深化、发展浙江学术文化研究,无疑是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容忽视的关键抓手。这是因为学术文化是体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最高形态。如果缺少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正如王国维论学术研究的价值意义时所说:“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胥由此出,非徒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而已。”学术研究对社会的影响是普遍性的文化影响。各领域学者的学术探索和创新,在根本的民族文化发展趋势上共同影响、决定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对学术文化展开进一步的反思,意味着对民族文化的性质、价值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澄澈洞察。由此,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就成了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路的关捩。

1

学术文化主要指由学者的学术探索实践所形成学术道路,以及所孕育的学术精神、学术传统等精神文化内容。自然,它也指科研管理制度、科研成果以及实验室、实验仪器、手稿等著名学者的学术纪念品等内容。学术文化研究以发现学术发展规律、梳理学术传统、总结学术精神,从而激活学术探索热情、繁荣学术创造、推动学术发展为目的。

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不限学科领域,以对广义(在浙江大地上或者由浙籍学者所实践的)、狭义(“浙学研究”)的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为对象,目的在于繁荣、发展浙江的学术研究,推动浙江现代文明的建设。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对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2

两浙大地长期以来文化繁荣,人才辈出,这是孕育、促进浙江多年繁荣发展的深厚底蕴。尤其是自南宋以来,以叶适、陈亮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强调读书致用,重视商业,开拓了经学发展的新路径,推动了浙学的创新发展。明代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即理,要求个人致良知,知行合一,融事功追求于人的主体能动性,有重要的思想解放功能。晚清龚自珍要求变法维新,社会改良,极大地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近代章太炎倡导革命,立足中国社会探索应然的政治选择,以现代史学的眼光进行诸子学、儒学研究等,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这些经史学者富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始终引导、推动着两浙文化的不断演化,并且塑造了浙江优秀的文化传统。

深化、发展浙江学术文化研究,把握两浙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是不负习近平总书记重托,推动浙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的重要前提。在晚清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两浙大地又逐渐孕育出红色革命文化传统。陈望道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嘉兴南湖的红船文化,茅盾、夏衍、王任叔、冯雪峰和邵荃麟等以创作、翻译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为浙江红色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深度和厚度。深入梳理其成长发展的脉络,能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理解其创造发展趋势。总之,两浙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当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以浙江繁荣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基础,继续完善浙江农村的基层文化平台“文化礼堂”建设,积极推动书香社会建设,就能很好地在浙江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另外,以重大文体活动等为抓手,重视文化交流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对此,加强对浙江新闻传播学研究情况的学术反思,无疑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启示。

3

以深化、发展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为抓手,助推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有如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助于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路的理性自觉性。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与西方现代文明是典型的科技物质文明有所不同;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同样高度依赖学术研究的发展。而学术研究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天才的学术突破和学术创造。科学高效的科研组织和管理,以及和谐竞争的学术文化(狭义)同样是学术进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良好的学术文化作为影响、制约学术研究发展的柔性精神因素,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精神动力功能。由此,学术文化研究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不言而喻。反思、总结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认识学术文化的现状,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够更好地引导、促进学术研究的突破发展,从而直接作用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文化研究可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觉意识的体现,发展浙江学术文化研究意味着提升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性自觉性。

另一方面,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深化有助于浙江提升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路径的科学性。两浙大地的现代文明建设,与所有后发现代化国家一样,同样面临着自身现代化发展的高要求与国外现代化强国碾压式竞争优势挤压的双重压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生态以及庞大人口数量的巨大压力,决定了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进路必须科学地解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与红色文化传统的融合创新等问题。而学术文化的中心是学者们探求真理的学术探索,因此科学性是健康学术文化的鲜明特征。学术文化研究的目的和追求也是促进学术探索的高效发展,创造健康的学术文化。这就决定了学术文化研究同样具有突出的科学性特征,这是学术文化研究能够有助于推进浙江科学地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路径的主要原因。总之,发展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客观地把握浙学的形成演化轨迹,深入体会两浙学人关注社会现实需要,勇于创新探索的浙江学术精神,能够更好地激发当代两浙学人的学术探索热情,推动两浙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及与红色文化传统的融合创新,从而助推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

4

要真正深化、发展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以助推浙江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进路,首先应在学理上对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内涵、价值意义等问题有相对客观、科学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来理解浙江学术文化,而应认识到浙籍学者或者在浙江大地上展开的自然科学研究也属于广义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范围。还应把学术管理制度、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等内容纳入到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范围。而目前学界相对比较重视的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对重点大学、研究机构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研究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一些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传统、学术精神的梳理、总结也缺乏关注;这都说明人们对浙江学术文化的科学认识还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自然,更为重要的应该还是必须采取恰切有力的措施,大力促进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实践的繁荣。

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各类相关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科学布局和协调组织,促使其加强合作。以专门从事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省内研究基地为例,据了解,大致有三家,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调创新中心。这三家基地虽然研究重心各有侧重,如浙学研究中心和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调创新中心总体上偏重于狭义的浙学研究,前者重视重视对浙学传统的梳理研究,后者重视浙学研究的当代创新发展,浙工大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则属于广义的浙学研究;但从三家基地共同的研究对象“浙江学术文化”来看,它应该既包括狭义的浙学研究,也包括最广义的浙江学术研究;也应该既包括对以浙东学派为中心的浙学文脉传统的梳理,也包括对哲学化、史学化浙学当代发展的研究。因此,这三家基地无疑应该在研究重点各有侧重的基础上,加强配合,以形成既各有特色,同时又互相补充的良性互动关系。而且,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与红色文脉的结合,也要求三家基地进一步开展与红色革命文化研究基地的科研协作。总之,在当今学科发展不断走向跨学科协作的学术发展形势下,各类科研机构、学术团体之间应当是既有激烈竞争,同时又有互相协作的良性互动关系。遵从这一学术发展趋势,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各相关机构、学术团体应加强协作,以更好地促进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繁荣、发展,为浙江现代文明的建设道路探索做好智力供给。

另一方面,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必须向学术传统的梳理、学术精神的概括以及学术发展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展开深度研究拓展。总体来看,目前的浙江学术文化研究还仅仅停留在浙江学术文化现象的表层研究上。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深入到浙江学术研究发展规律的把握,进而探求其发展趋势,才意味着浙江学术文化研究的走向成熟,才能真正有助于把握浙江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而这有待于通过课题项目、科研奖励申报和论文发表等各种措施加强引导。总之,只要措施得力、管理科学,浙江学术文化研究必然会通过持续的学术积累不断走向科学、深入,从而推动浙江现代文明建设走向理性自觉和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郑玉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工大浙江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心办公室主任,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