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乡关系在经历了城乡分割、城乡协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曲折历程后,最终走上了融合发展之路。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站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历史节点,面对国内外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惊涛骇浪”,乡土社会的自立能力、自保能力、自主维持可持续生存能力,是我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
乡村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道路上,乡村是最大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以苏联为师的“城市中心”论导致我们付出巨大代价,最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推动中国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急于追赶西方工业化,导致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让我们再次付出巨大代价,最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从农村找到了改革的原动力。新时代以来,面对脱贫攻坚战逐步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带领人民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着我国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国之大者”。
“村”字招牌活动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曾几何时,“回不去的家乡,到不了的远方”“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他乡容纳不下灵魂”一度成为奋斗在他乡的人们心里隐隐的痛。然而,这种隐痛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发展新阶段”中逐渐得到缓解。随着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短视频和直播日趋流行,一系列充满乡土气息的、具有沉浸式体验效果的“村”字招牌活动接踵而至,不断推动乡村发展进入快车道。
乡村的,就是世界的
“村播”——让一个个“土生土长”的乡村元素飞入千家万户。“短视频+直播”作为新的载体和传播模式,在“村播计划”“村播学堂”“幸福乡村带头人”“村播大会”等乡村振兴IP拔地而起。一场场直播带着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扑面而来,拓宽了农产品上行的通道,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在乡村生活记录者、区域特色文化展示者、农村知识科普和地域打造特色带头人中,不乏一些知农爱农兴农的新时代青年才俊,为村播带来青春涌流。各种“新综艺”层出不穷,或是带有地域风情,或是带有震撼美景,或是带有人文特色,越来越多的农民“破圈式”彰显文化自信,乡村在传递乡土风情、非遗文创、民族手工等多维度发展中拓广度、挖深度、提力度,不断提高“造血”功能。
乡村有乾坤,乃关天下事
“村咖”——让一杯杯咖啡带动乡村振兴。近期,湖州安吉又一次凭实力“出圈”:“调一杯饮,在城乡融合中发现金山银山。”安吉红庙村“深蓝计划X”的矿坑咖啡馆自从在社交媒体上“大火”,很多游客去排队拍照打卡,还吸引众多想学习经验的乡村带头人和政府部门负责人。这家咖啡馆已有近50万人先后造访,最旺一次单日突破5000杯。开业一年多,“深蓝计划X”已经赚到上千万元。然而在浙江,这并不是“个案”。据不完全统计,安吉187个行政村,竟开出200多家咖啡店。村咖不止在湖州“遍地开花”,宁波余姚梁弄镇大树下的咖啡馆,金华义乌老红糖厂飘出咖啡香,丽水遂昌西滩村茶园自然村悬崖咖啡馆,更是有嘉兴海盐在一年半之内,乡村落户8家咖啡馆。有人说,“如果在浙江绘制一张‘乡村咖啡地图’,这些标记点或依托乡野山水,或融合历史古韵,或延伸文旅业态。一杯咖啡,折射出浙江乡村能级跃升的新思路。”在乡村,人们喝的是咖啡,品的是惬意,听的是乡音,赏的是美景。大山里的村咖,正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成为乡村发展新业态的生动注脚,成为年轻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成为对“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完美诠释。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
“村课”——让一节节课助力城乡教育文化融合。2023年8月,“乡村振兴 奋斗有我——‘村课’开讲啦”活动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尚湖镇岭干村文化礼堂举行。这堂“村课”,也是开学第一课,由地方党委政府主导,连通城乡教育资源,为山区学子点燃了求学梦想。授课主体有知名校长、浙大学霸、司法干警,听课主体不仅有学生,还包括众多家长和老师,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但主要围绕理想、奋斗、法治、安全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素展开。在这次活动中,浙大学霸通过讲述自己从低谷中如何走出来的真实故事,鼓励学生们要学会从家人、同学以及社会的关爱中获得力量,勇于迎接挑战、克服各类困难。青年讲师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们懂得了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司法干警通过讲解如何防范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如何正确应对校园霸凌,使学生们增强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面对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这堂“村课”把优势教育资源带到了农村,通过“大家上小课”来滋润少年理想,弘扬法治精神,让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家长、老师享受到了“至高”的待遇,与以往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此外,活动上成立了“青马向上·尚学守望”服务点,进一步推动校村联动机制的建立,增强校地共生共赢共同体的凝聚力,使优质资源转换为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实现“很高境界的富”的最大优势。“村课”借助青年人的力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激励和引导更多山区学子明确目标、勤奋学习,在为当地学生提供磅礴力量的同时,也激发了青年人回报家乡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须“练好内功”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筑牢用活乡村“主战场”、培育建强农民“主力军”、坚定把握农业“主旋律”。
一是做好乡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这样一种“文化自觉”,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以文化理念提升乡村品位,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是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浙江省通过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向新路径;通过擘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引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通过建设“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拓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实现绘画图像的抢救性保护和数字化保存;通过传承和发展“贴合普通民众文化需求”的宋韵文化,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和精品;通过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对良渚文化构建数字化提升赋能“文物智治”新体系,探索文旅融合共同富裕新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体现本土性和融合性,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延续乡村文脉,激发乡村文化发展动能。比如嘉兴桐乡乌镇,在尊重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年轻人喜欢的文化,使其本土文化在江南水乡风光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创新。现在的乌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旅游休闲小镇之一,在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成为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更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
二是走出生态富农绿色发展之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乡村发展要为当代计,为万世谋。杭州市临平区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主攻方向,加速乡村产业融合化发展、农业绿色化转型、科技机械强农、加强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022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41亿元,同比增长8.41%,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实现了从“非绿色发展”到“绿色共同富裕”的华丽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在生命与乡土糅合中遵循规律性和长期性。比如持续推动村庄景区化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近年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成为闪亮的城市品牌。湖州始终致力于将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深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建成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实现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和景区村庄全覆盖;全市3个县全部位列“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强,安吉县连续5年位居榜首;安吉余村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莫干山“洋家乐”、水口“上海村”特色民宿集聚区享誉长三角。
三是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今年以来,我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趋势明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正加快构建。浙江秉承“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理念,突破传统买卖型产销合作,结合数字化、信息化优势,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协作”模式,“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深入实施,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飞速发展,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下好“精准棋”。搭建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发展平台,形成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体制。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在农业创新理念方面打好“特色牌”。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挖掘本土特色,以农业市场化理念发展农业、农业产业化理念经营农业、农业功能多样化理念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农业。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要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念好“品牌经”。坚持探索一条符合本地农情的现代化道路,把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机制有机融合,打造出具有品牌效应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浙江安吉今年依托竹产业,大力推进“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绿色低碳重大项目集成研发和推广,同时依托竹海景观带动绿色乡村游发展,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635.2万人次,同比上升67.9%,走上聚焦绿色化发展的快车道。
四是加强新生本土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需要造就一支爱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在纵深推进 “千万工程”建设中,习近平同志曾提出,要引导更多人“富而思进,回报农村,建设家乡”。随后,“万家企业”“万名科技人员”纷纷与乡村结对,农村工作指导员、高校科研工作者等一批专业人才也投身于乡村振兴的热潮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前提。有了人才,乡村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比如,丽水古堰画乡,艺术画家们经常在自己的艺术公社里指导村民写生,许多当地村民经常来讨教绘画技艺。以画为“媒”,围绕艺术小镇、文旅小镇和生活小镇“三镇合一”的发展定位实施“艺术乡建”,古堰画乡努力探索从山水到艺术到文旅到生活到产业、递进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如今各具特色的民宿、咖啡馆、茶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学画写生的青年、创作采风的画家,推动了莲都区“大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简介:
张延曼,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工业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高鸣鸽,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课题信息:本文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规课题《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指引下浙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研究》(22CCG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