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13日,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主办,浙江工业大学承办的之江青年学者培训会暨第十一届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经典与当代”学术论坛在杭州召开。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出席本次论坛,全省150余位之江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
12日下午,“经典与当代”优秀论文分享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航主持。浙江大学白惠仁、浙江大学桑建泉、浙江万里学院吴红涛、浙江财经大学冯姣、浙江树人学院邱昆树、浙江财经大学魏梁钰、温州大学林国敬、浙江大学杨琼先后作了论文分享报告。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堡骏教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陆敏珍教授分别对优秀论文作了精彩点评与辅导。丁堡骏教授以马克思《资本论》等经典文献为理论基石,从论文框架、逻辑维度以及论文结论等多个层面对分享的论文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强调,在构建独特研究框架时要灵活运用相关经典理论,确保理论基础的扎实性。陆敏珍教授强调了论文写作规范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了好论文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她认为,一篇出色论文不仅要关注新问题、新方法,还应从经典理论的视角出发,将当下的问题置于经典理论的背景下进行探讨,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从经典理论出发,青年学者们能够更好地审视当代问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更为有深度的视角和思考。
范钧在总结中指出,“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已经连续实施12年,选拔了六批优秀的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经典与当代”论坛是“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的重要活动之一。他强调,省社科联将进一步加大对青年社科人才的培养力度,多举措、全方位为年轻社科学者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学术发展支持。
13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包大为主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孙周兴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罗卫东教授分别作题为“人类世的艺术与哲学”“什么是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旨报告。孙周兴教授深入探讨了数字存在、艺术和哲学的内涵,并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思考了经典与当代、未来艺术与未来哲学的关系。他指出,数字时代的变革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变,需要重新思考为何我们依然需要艺术和哲学。这一挑战与当代社会同质性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他强调了“经典”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加关注艺术和哲学,它们在互为合作和取悦的过程中成为推动思考和生活的关键力量。罗卫东教授从韦伯的问题出发,关注当代青年学者如何将学术视为一项事业,并深入探讨了实现卓越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要素。他认为,在进行研究时,青年学者应该深入了解世界和社会,以确保研究基础的扎实。他强调了人品和学术的双重价值,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真实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学术品格之上,这是卓越研究的基石。此外,他希望青年学者在研究中应该秉持学术标准,多读经典,多做调研,将学问融入实际研究过程,超越功利,追求学术质量、深度和广度,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论坛上,还为“经典与当代”学术论坛优秀论文获得者颁奖,并为第五、第六批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的学者颁发证书。
“经典与当代”学术论坛是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提倡青年学者联系当下社会实际,从当代的现实或理论问题出发,通过回溯、学习、梳理经典理论,结合现代文献的梳理,探讨如何从经典理论的解读中,创造性地寻求答案或启示、建议。该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成为我省青年学者拓宽知识视野、深化理论素养、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