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约会当代诗路山水⑩丨​江南运河嘉兴段:“浙西词派”从这里走向全国
发布时间: 2023- 11- 08| 来源: 钱江晚报| 浏览: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王晓:《浙江大运河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江南运河嘉兴段位于太湖东南的水网地带,是杭嘉湖平原水系的干河,也是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沟通五大水系中的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还是京杭大运河各分段中开凿时间较早、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的河段之一。

大运河是嘉兴的“母亲河”,大运河的开通,使嘉兴一下子成为南北交通干线的重要节点。南北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嘉兴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晓表示,江南运河嘉兴段的诗词,因地界浙苏而兼有杭州、苏州二地之美,“诗人们在运河畔的送别诗;明清时期,嘉兴、苏州文人交流的集会咏怀;游览园林产生的记游诗等,反映了杭嘉湖与苏州之间的文人交流与文化互渗,以及运河畔园林的留连与吟颂所形成的士子化倾向。”

一塔一桥一镇

运河地标见证历史

始建于唐朝的三塔,是江南运河嘉兴段的一大标志。1926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以三塔为封面。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府西南四里有白龙潭。相传潭中有白龙兴风作浪,于是人们运土填潭,建三塔镇“白龙”。

江南运河嘉兴段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规格最高的航道,直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明清时期,这一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全国最发达的,运河上修建了大量的拱桥,有些小帆船不用落帆就可直接通过。

长虹桥,是江南运河嘉兴段的另一文化地标。连接王江泾镇与长虹村的长虹桥横跨运河东西两岸,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浙北平原在软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桥。它是大运河中少见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是历代文人名士赋诗题咏的对象。

明末清初学者蒋之翘在《闻川杂咏五十八首》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家乡长虹桥的喜爱:“飞石驾空虚,时登驰遐瞩。帆转吴江城,双螺洞庭绿。”

清代学者张燕昌在《鸳鸯湖棹歌一百首》中,也专门写了长虹桥:“满湖烟雨湿莺声,庭院飞飞散落英。目断长虹晴亦雨,春来难得是多晴。”

王江泾镇也是当时文人打卡的“网红地”。这个运河边的小镇,自唐代以来,陆续迎来了陆龟蒙、张尧同、文征明等文人骚客踏足定居,据不完全统计,现存世赞颂王江泾镇的诗词有500余首。宋代诗人张尧同就在《嘉禾百咏·射襄城》里写道:此地连江海,曾经古战争。干戈今不见,空有射襄名。射襄城是个历史地名,就在王江泾镇。

三过本觉寺

苏轼留下千古佳话

大量关于江南运河嘉兴段的诗中,有不少都会提到“三过堂”。乾隆下江南,写过很多描写运河嘉兴段沿岸风光的诗句,也对“三过堂”情有独钟。他在《舟过嘉兴》中说:慢陟高楼传八咏,独欣旧馆号三过。

“三过堂”其实和苏轼有很大的关系。

苏轼在江南为官时,曾多次到嘉兴,三次造访了位于运河北岸陡门镇的本觉寺,“三过堂”之名就是“东坡三过本觉寺”而来。

当年,苏轼初到本觉寺,留下“一过”诗《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文长老是蜀山眉州人,是苏轼的四川老乡。苏轼远赴江南为官,在嘉兴之行中遇到老乡,无比亲切,终日相谈,也将自己难以实现理想抱负、欲脱身红尘之外的苦闷向文长老倾诉。

一年后,听说文长老卧病,苏轼连夜赶来,写下了《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当苏轼第三次到本觉寺时,文长老已病逝。怀着无限的悲伤,苏轼写下《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苏东坡三过本觉寺,为江南运河嘉兴段留下了绝美诗篇,其不屈强权、坚持独立自由的人品及对人生世事透彻通达的处世态度,为历代文人贯注了精神力量,增添了人生勇气。那之后,不少文人经过三过堂时都会受到感触而留下诗篇,比如明代沈自邠的《本觉寺三过堂》:昔贤此流憩,登堂复沉吟。代往迹如扫,声留感弥深。

“浙西词派”走向全国

江南运河再现风采

蟹舍渔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一代文宗”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嘉兴一带运河边的水乡特色。

朱彝尊是秀水(今嘉兴)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词人、学者、藏书家,一生与大运河结下不解之缘。在他的诗词中,运河题材占了很大篇幅。抒发爱国情怀的《舟经震泽》:横海将军号,临江节士歌。重来已陈迹,叹息此经过。传颂爱情的《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回忆美好往事的《江南好》:平底画船桃叶渡,小楼疏雨杏花村。何处不销魂!思念故乡的《柳色黄》:最忆江南,屐齿满街声趁。吴歌几曲,稳坐细浪鱼天,落帆笑指柴门近。任踏破苔痕,数小园新笋。

朱彝尊的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组诗全面反映了明清时期运河嘉兴段两岸的风情,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的带动下,运河嘉兴段两岸兴起了写“棹歌”的高潮,并一直延伸到现代。这些“棹歌”都与运河密切相关,背后是运河嘉兴段的风情史,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彝尊还是“浙西词派”的开山奠基人。浙西词派开启和推动了清代词的再兴盛。在开创者“浙西六家”中,以朱彝尊为首,有五人是嘉兴籍,他们以书会友,吸引四方人士。可以说,“浙西词派”成就的取得与嘉兴的地理、人文环境分不开,通过大运河,“浙西词派”走向全国,在历史中留下了隽永的一笔。

近年来,嘉兴在全力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的同时,正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

今年1月,一座集文化交流与传播、数字互动与体验、娱乐消费与打卡于一体的大运河数字诗路e站南湖体验中心——运禾馆在嘉兴市南湖区正式亮相,以新媒体技术,整合开发运河沿线诗词、景点、历史遗存和非遗文化等资源,生动呈现江南运河的人文底蕴。

大运河诗路嘉兴段寻访打卡地

嘉兴三塔

长虹桥

王江泾镇

落帆亭

来源:《钱江晚报》2023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