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刘朝晖 浙江大学《运河遗产》
京杭大运河流入浙江后,其实分了三条河,一条去湖州,两条到杭州。作为大运河支线——頔塘运河上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南浔,因河而起,也因河而兴,大运河从这里进入浙江。
2014年6月22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敲下木槌,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大运河南浔段是其中的重要遗产点。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大学刘朝晖教授告诉记者,大运河文化的直接来源有两个:一是源于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六大文化高地”,二是源于运河本身所形成的的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运河是流动的,南北流经的八省(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运河把各地文化打通了,留下了无数“运河印记”,但同时“六大文化高地”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赋予了大运河丰富的地方性,可以说,运河与沿线城市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运河两岸是故乡
“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天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辰,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著名作家徐迟在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里,一口气用了66个“水晶晶”来描写他的家乡——南浔。
水波荡漾的大运河,穿过南浔全境。列入世界遗产的大运河南浔段具体包括“一点一段”,一点指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即南浔古镇;一段指江南运河南浔段,即頔塘故道。
开凿于西晋太康年间的頔塘,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当时吴兴太守殷康筑堤岸,“障西来诸水之横流,导往来之通道,旁溉田千顷。”頔塘自湖州东门迎春桥经南浔至江苏平望莺脰湖,是江南重要的交通航道、漕运通道和水利设施。
頔塘最早因此地多芦荻,故称“荻塘”。唐贞元年间,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人民怀念其德,把“荻”字改为“頔”字(两字同音)。此后历朝历代,頔塘经过多次重修、增修,一直保持着通航功能。
700多年前,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乘船到南浔,陶醉于頔塘古运河风光,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东离湖州泊南浔》:“张帆出东郭,沽酒问南浔。画屋芦花净,红桥柳树深。鱼艘寒满港,橘市书成林。吾道真迂阔,浮家尚越吟。”
明代韩奕《湖州道中》诗云:“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苹叶雨新晴。南浔贾客舟中市,四塞人家水上耕。岸转青山红树近,湖摇碧浪白鸥明。棹歌谁唱湾湾月,彷佛吴侬子夜声。”
这些诗歌都是对当时頔塘古运河的生动写照。如今,頔塘依然是南浔通往湖州、上海的黄金水道,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
至于南浔的命名,也与頔塘有关。北宋时,頔塘边已形成村落,因在頔塘的支流浔溪旁,遂称浔溪。南宋时,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后又至南宋设官建镇,取南林、浔溪之首字,改名南浔,并一直沿用至今。此事在南浔文园的镇史亭内,一块石碑上有详尽记载。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湖州一带以丝绸闻名,富甲一方。追溯南浔的人文根脉,两岸鱼米乡,蚕桑更茂盛。
“绿榆低映水边门,菱叶莲花数涨痕。苕霅风光夸四月,缫车声递一村村。做丝花落做丝忙,尽日南风麦弄黄。村里剪刀声乍断,又看二叶绿墙桑。”读此诗句,描述了当时南浔“丝市”盛况,一片蚕乡兴旺景象尽收眼底。
刘朝晖教授介绍,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承载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沉积了沿岸人民绵延不绝的运河生活记忆。从京杭大运河的宏大叙事,回归微观个体的“人”的生活,能让“天下运河”回归“人民运河”,感知运河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
千年前的頔塘故道,船队长龙排,轮声日夜鸣,由两地客商共立的商会遍地琳琅。运河这条碧玉长青,自古便将南浔与外界连通在一起。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近代,南浔人抓住上海开埠的契机,大力发展生丝外贸,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史称“浔商”。
古人沿河架桥,傍河筑屋,百楼相连,故称“百间楼”。古镇依水建街,傍水设市,河埠石阶,无处不是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清朝嘉庆年间,面对满目秀丽景色和水乡风光,诗人张镇毫写下了一首流传了百年的《浔溪渔唱》,赞曰:“百间楼上依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
古人留下了很多关于南浔的绝美诗句,比如,北宋苏辙的《寄济南守李公择》写道:“梦忆湖州旧,楼台画不如,溪从城里过,人在镜中居。闭户防惊鹭,开窗便钓鱼。”
唐代杨汉公的《题郡城楼》则将古代南浔的小桥流水景色描写得非常优美:“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代代人的情怀与坚守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南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大力保护运河文化根脉,南浔在文物修缮、文化遗产监测、文物建筑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做了积极尝试,并成立研究南浔历史文化的专门机构,深入研究南浔古镇与大运河的关系。举办运河诗会、绘制诗路地图、着力挖掘运河文化内涵……造就大运河南浔段诗意的,不仅是湖光和山水,更是代代人的情怀与坚守。
运河保护和发展,回馈在居民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里。河边浣洗、街边早茶,南浔“运河人家”的生活情境始终未改。游客随意走进一间老铺子,就有可能是开了十几二十年的传统小食铺。这里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安逸自在的市井生活,南浔人民如今的“十二时辰”愈加丰富多彩。
望着汩汩流淌的运河水,仿佛听见历经千年的回响,这感觉一如南浔古镇,越看越耐看,实乃天下难寻也。今年,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宣布南浔古镇景区向全球游客永久免票,免费开放景区2.18平方公里的古镇街区。也是在今年,南浔古镇突破1000万人流,首次实现年内破千万游客的目标。
湖州市南浔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为契机,以保护、传承、利用好运河历史资源为抓手,构建“运河+文化+旅游”新模式,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使大运河成为“致富河、幸福河、共富河”。
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南浔段寻访打卡地
文园
小莲庄
百间楼
頔塘故道
张石铭旧宅
张静江故居
辑里湖丝馆
嘉业堂藏书楼
来源:《钱江晚报》2023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