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所著《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一书,2019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
简介
著作充分吸收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进行历史的、逻辑的和现实的思考与阐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形成的理论源泉、现实背景与历史前提,在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体系展开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构化、系统化地论证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演进史;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为逻辑起点,将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文化解放等多维度解放与人类总体解放之间的张力视为逻辑主线,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和逻辑归宿;以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为指针,剖析西方学者的理论延伸与现实追问,并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以寻求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倡导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
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学术贡献主要有:第一,提出并论证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学术史意义。对于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家而言,宇宙、国家与社会是一个连续的、封闭的有机整体,人依附于这一系统之上得以安身立命和追问人生真谛。晚期古希腊思想界彻底打破“共同体本位论”,认为真正具有本位意义的是个体的解放,从而形成了“共同体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之间的张力与矛盾。随后,相继兴起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承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并深受其影响。具有深厚的古典学养、秉承启蒙运动的理念与激情、深受黑格尔影响的哲人马克思,也致力于破解困扰了无数哲学家关涉人类前途的根本问题,即“人的解放”问题。马克思视域中“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解放理想的提出是对“共同体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之间矛盾的克服与超越,并且这种探索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述中得到了愈加深刻地阐发,进而成为一种共识性的价值理想而推动全人类为之不懈奋斗。著作从思想史之视域重读经典文本,以结构化、规范化之手法厘清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发展史,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学术史意义。第二,提出并论证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科学体系的意义。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确立了某种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尺度和价值规范,能够批判和超越社会生活所存在的束缚和奴役,它指示着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一切哲学观念“辩证”发展到最终的落脚点。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限度,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获取灵感。人类解放思想体系作为反映社会进步实质内容的主导范式,为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这一科学方法论无疑是建立在唯物史观所开辟的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基础之上,它同时为我们评价历史与社会是否进步提供了客观的历史尺度和普遍的价值标准。著作认为,掌握人类解放思想的科学体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资本主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也有助于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该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与专著直接相关的前期成果共28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5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5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6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
作者简介
刘同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