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为进一步挖掘江南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凝练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品牌标识,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9月16日,以“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安徽芜湖成功举办,来自长三角地区江南乡村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江南文化研究联盟成员单位专家,三省一市宣传部、社科联相关领导和处室负责人,新闻媒体工作者等百余人齐聚一堂,碰撞思想,深入探讨新时代江南文化的内涵外延与时代价值。
开幕式上,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金松,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李兵等三省一市宣传部领导和社科联领导分别致辞。郭华巍在致辞中指出,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根脉,深植于长三角人民心中,是驱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合作发展的精神内核,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了灵魂。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更加需要思想文化的交流合作。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了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目标,并向全世界推出“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的省域品牌。随着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深入实施,诗路文化建设的全域推进,为长三角江南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浙江力量。
论坛成果发布环节,三省一市4位专家学者重点推介了本地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典型案例。经长三角三省一市社科联“江南文化论坛”组委会审定,共有60个村落入选第二批“最江南”长三角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典型案例。其中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深奥村、宁波市镇海区十七房村、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村、嘉兴市海盐县澉浦镇六里村、湖州市吴兴区龙山村、绍兴市柯桥区棠棣村、金华市永康市大陈村、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舟山市嵊泗县花鸟村、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乌岩头村、台州市三门县横渡镇东屏村、丽水市缙云县仙都街道鼎湖村、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等15个村落凭借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成功入选。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和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代表参加授牌仪式。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书录,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龚缨晏,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历史学院教授徐彬分别围绕论坛主题作了主旨发言。龚缨晏教授认为浙江与安徽山水相连,气脉相通,钱塘江唐诗之路是连接两省的重要文化纽带,许多名人发源自安徽,成长于浙江,扬名于上海,为江南文化一体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江南文化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地域性,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使江南文化五彩缤纷,活力四射。
下午,围绕“弘扬长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江南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等话题,三省一市8位专家学者展开了对话交流,在融洽的气氛中交谈研究心得。
据悉,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自2019年创办以来,每年由沪苏浙皖各省市社科联轮流承办,一直致力于整合江南文化学术资源、聚合江南文化研究力量、深化江南文化务实合作,已成为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交流思想、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发布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
下一步,三省一市将继续做好江南文化的系统性挖掘、时代化阐释,全方位协同开展研究;继续做好数字化赋能,促进研究范式的转型和江南文化项目建设实践;继续做好品牌化应用,找到新时代背景下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的突破口,让“最江南”特色品牌越擦越亮,助推长三角区域以文化为纽带,互联互通、融合创新、一体发展。
论坛闭幕式上,安徽和上海完成了论坛承办单位交接仪式,第五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将由上海市社联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