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心语:临安两宋时期的名人故事(三)
发布时间: 2022- 07- 19| 来源: 临安区社科联| 浏览:

编者按

2021年8月31日召开的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指出,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宋韵文化之于临安,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两宋时期,是继五代吴越国以后,临安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座高峰。当时的临安,涌现出洪咨夔、滕茂实、辩才等一批青史留名的著名人物,苏轼等大文豪也多次来到临安,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於潜僧绿筠轩》)等千古名句。为更好地推介宣传临安宋韵文化,2022年,临安区社科联联合临安区委党史研究室推出“天目心语”社科理论微讲堂之《宋韵传承——临安两宋时期的名人故事》特别节目,以飨观众。

今天推出第三讲《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与临安的不解情缘》(上)。

主讲人:杭州市临安区博物馆  徐玲。

点击播放视频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被著名作家林语堂誉为“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是一个才情与多情、耿介与超逸兼具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吴越大地、巍巍天目留下了这位大文豪坚毅有力的脚步,灵动飘逸的诗文,心系百姓的情怀。据史料记载,苏轼一生到过临安4次,集中在熙宁五年至熙宁七年(1072~1074)间。苏轼来临安,是工作的需要,巡行属县;也是他天性使然,喜欢寄情山水、交友阔论。苏轼在临安是孤寂的,“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寄书。”苏轼在临安是多情的,“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苏轼在临安是洒脱的,“废兴何足吊,万世一仰俯。”临安,激发了苏轼的意兴;苏轼,提升了临安的内蕴。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临安区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