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年人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大学要将育人工作当成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其核心是立德树人。要围绕知、情、意、行四大方面,整体提升对青年人的德育教育水平。道德教育不仅要涵盖道德理性教育,还应充分重视道德情感教育。中国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以文化人和日新其德,不断锻炼道德品格,止于至善。儒家伦理强调美德与修养,并且重视仁爱的道德情感。儒家的道德情感和价值信念具有现代意义,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对人的成长和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西方文化史上也有着穿越历史时空的遥远呼应。
道德情感的哲学意义
道德情感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历来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西方伦理学的奠基之作,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提出了追求至善和幸福的人生理想,讨论了多种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亚里士多德提倡教化理性,将实践视为求善的活动,而情感所具有的认知成分对我们实现至善与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注重德性和情感的培养。自笛卡尔以来,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感觉主义道德哲学都推动了情感主义的发展。情感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情感,道德是情感的表达。
在18世纪的英国,社会对道德情感的诉求表现得尤其强烈。沙夫茨伯里、哈奇森、休谟和亚当·斯密等哲学家均高度重视情感在道德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沙夫茨伯里提出了道德情感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情感,道德情感能引导人们趋向于善。道德情感主义受到剑桥大学的柏拉图主义思想影响很深,反过来又在英国和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广泛传播,对大学里的美学思想和人才教化起了重要作用。根据休谟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与情感共鸣会产生道德愉悦感,对道德情感的培育有利于促使人产生道德感。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更是道德与情感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延续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伦理道德研究传统,探讨同情、合宜、品格、美德和道德情感等重要议题。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求学,并在爱丁堡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任教,他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思想对后世哲学思潮和人才培养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哈奇森和斯密等人的道德情感哲学思想漂洋过海,影响了欧洲大陆的文化,尤其是对康德早期哲学思想的情感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塑形作用。康德深入分析和发掘了人类道德情感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为人的发展和自我的道德形塑提供了理论指导。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人的主体性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费希特和洪堡等人的教育理念。康德、费希特和洪堡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直接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对大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现代大学的道德情感教育
西方大学的雏形可追溯到柏拉图建立的学院。欧洲最古老的大学是1087年在意大利成立的博洛尼亚大学,随后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等一大批高等教育学府先后设立。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高等教育制度,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水平。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将大学视为教育的场所,而且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纽曼高度重视教学,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古典人文主义传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博雅教育的理念,倡导培养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心智完善的人。纽曼所言的普遍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和自主创新能力。纽曼重视教学和全人教育,但是对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不太关注,显得较为保守。
在由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发展的进程中,西方经院哲学的研究氛围逐渐减弱,学术研究的比重越来越大,科研和教学逐渐统一,互相促进。早在1810年,洪堡等人就在德国创立了柏林大学,这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洪堡的大学体制改革与他的爱国情怀和振兴国家的夙愿密不可分。1818年,黑格尔应洪堡的邀请到柏林大学任教,并于1830年担任校长。黑格尔顺应了当时德国“新人文主义”思潮,倡导人的自由发展,同时又重视通过教育形塑青年人的道德品质。他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情,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是有德的。”现代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和学术自由,同时也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境界,以培育健全的能力和有道德的人。
马克思主义范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了《神圣家族》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讨论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超越与扬弃。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从生活实践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角度解释道德的起源,将道德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能动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马克思主义范畴内的道德教育总是植根于历史社会现实中,凸显着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道德情感,认为人对道德的内化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根本宗旨。马克思重视道德力量,也重视对工人阶级和青年人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人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将道德教育的宗旨统一在一起,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着眼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最终实现人与社会形成和谐的共同体。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国18世纪女性作家情感叙事中的自我形塑研究”(18NDJC062YB)、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话语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 (21AWW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思兰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