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须》(Poil de Carotte)是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Jules Renard,1864—1910)反映家庭伦理问题的散文小说。其内容贴近儿童心理,结构朴散而不凌乱,语言幽默风趣,而且情节生动。该书1894年出版,旋即受到法国读者好评。20世纪30年代,该书由黎烈文全文翻译,首次引进中国,至今仍受到读者的青睐。20世纪末21世纪初,徐知免、倪维中、王振孙、杨一兰等人曾多次重译,如今已是列那尔在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文学名著。
胡萝卜须的父亲母亲
《胡萝卜须》取材于列那尔童年时代在莫尔旺地区的乡村生活,可以说是作家郁郁寡欢童年时代的真实写照,颇具现实主义自传小说色彩。作品围绕勒皮克(Les Lepic)一家的日常生活展开,全文由46个小故事加3个集锦组成,重点讲述了家中最小的孩子胡萝卜须(Poil de Carotte)在家庭和学校的成长经历。
胡萝卜须长着赭红色的头发,满脸雀斑,身材瘦小,不爱干净,在父母兄长乃至邻居师长眼里都不受待见。为了讨好别人,他选择忍气吞声,也做过不少违心的事情,但最终都事与愿违。在经受了一次次的冷落和说不出的委屈之后,他决定反抗,而且确实以微不足道”的小心眼儿斗了那么几次,结果当然以落败告终。在这些片段化的叙述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以勒皮克一家为代表的19世纪末法国农村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物质丰盈,精神荒芜,亲情浇薄,氛围恶劣。在这个家庭里,亲爱的情感成了稀缺元素。
与许多同时期欧洲农村小资产阶级夫妻一样,勒皮克夫妇扮演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勒皮克先生忙于公事,在外奔波养家。他将赚来的大部分钱收藏在自己的“金柜”里,定期取出少许交给妻子用以维持家庭开支。勒皮克在家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太太则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夫妻间的地位悬殊,平素在餐桌上,勒皮克夫人多要一小片面包,也要恳求丈夫配给。丈夫的霸道吝啬和妻子的隐忍积怨,酿成了家庭不和睦,甚至不知不觉地带来了恶劣的氛围。脾气古怪的家庭主妇,常常将无尽的怨气都撒在小儿子胡萝卜须身上。
胡萝卜须渴望良性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勒皮克家中,母亲的慈爱温柔和耐心教养几乎全部给了大儿子费利克斯(Félix)和女儿埃内斯蒂娜(Ernestine)。对待小儿子胡萝卜须,她态度冷淡,嫌恶至极,动辄打骂,极尽羞辱挖苦之能事,却又假惺惺地在外人面前摆出一副慈母的形象。她强迫胡萝卜须干哥哥姐姐不愿意干的家务事,在胡萝卜须被十字镐砸伤头后,不但毫不关心,反而破口大骂,只顾照看一旁吓晕的费利克斯。母亲的专横使胡萝卜须对母亲天生的眷恋逐渐消失殆尽。他习惯了独处,生闷气,同时也养成了暴虐、极端、古怪的个性。列那尔笔下的母子伦理显然是扭曲的,然而却真实地揭示了一种因果关系,即胡萝卜须的“叛逆”性格与其母亲的“变态言行”密不可分。
胡萝卜须是深爱父亲的,可是父亲同母亲一样,对他与哥哥的态度也不公平。父亲来学校看望兄弟俩时只亲吻了哥哥,而无视胡萝卜须的存在,这使作为幼子的胡萝卜须非常难过。他不再愿意把学校的生活琐事和个人心思写进给父亲的信里,不会在过年时为父亲精心准备自己的手写感言,更不会向父亲控诉自己对母亲的“讨厌”。当然,有时候他偶尔沾溉到一点父爱的阳光雨露,就会格外开心。他是多么喜欢与哥哥一起随父亲外出打猎,去河边游泳,尤其是在一次重大节日时,分享到了父亲给三个孩子捎来的心仪的礼物。一丁点儿的父爱往往使他快乐好几天。最令他难忘的是在自己犯错或有了成绩时,父亲的指正和鼓励,如同寒冬中的一股暖流,让父子之间有了一份平等友好的良性互动。
胡萝卜须的逆中求顺
从总体上讲,勒皮克一家的关系是扭曲的。胡萝卜须的父母关系不佳,诚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三个孩子的不同境遇以及颇有差异的个性,既是逆象环生的产物,也是乖张情绪和纷扰状态的催生剂。有时候,家庭的紧张气氛真不好说是哪个人的责任。胡萝卜须有时也“小有所坏”,甚至为了“报复”主动出击,然而,他既非疾风,也非劲草,几个小小的捣乱或反抗,从来没有能够扭转局面。反过来看,他是这个家里最少添乱,也最不被重视的“萝卜毛”。当家庭风狂雨骤之时,不起眼的“萝卜毛”只能逆来顺受。
大哥费利克斯和姐姐埃内斯蒂娜都向父母争宠。从他们那里,胡萝卜须很少感受到本应有的浓浓的“手足亲情”。哥哥姐姐在这个殷实家庭里享受着父母的爱护。哥哥尤其被溺爱,尽管他性格懦弱,怕黑、晕血、懒惰、拈轻怕重,还有几分虚伪。但是,母亲对他的呵护可谓无微不至。爸爸也偏爱哥哥,外出打猎时听任哥哥愚弄弟弟,让弟弟扛笨重的猎枪。这个当哥哥的毕业了都不愿去找工作,好吃懒做,无所事事。他骗胡萝卜须像牲口一样吃苜蓿。每当母亲责骂胡萝卜须时,他总在一旁火上浇油。他虽然常和妹妹埃内斯蒂娜一起玩,但很少有耐心,更谈不上关心爱护。
相对而言,在这个家里,埃内斯蒂娜对胡萝卜须还算温和,她很胆小但愿意在深夜为这个小弟弟掌一盏灯。当胡萝卜须受伤时,她为其包扎。胡萝卜须的头上长满了虱子,姐姐还为他篦头。当此之时,胡萝卜须昔日所遭受到的委屈全部消除了。毕竟还是个孩子,胡萝卜须不是记恨心很强的人。
冷漠的家庭关系缺乏温馨,但是正因为如此,哪怕是些微的关心总会在胡萝卜须心中被放大许多倍。即便是在母子“深仇大恨”的阴影笼罩下,胡萝卜须的心理也在一点点发生变化,他渐渐平复了对哥哥姐姐以及父亲母亲的厌恶之感。他不懂得,也没经受过幸福家庭中的美好,但是在他自己生活的逆境中,冷漠、苦涩、憋屈和被欺凌,反而给他的成长增加了一些磨炼、忍耐、刻苦、受累、韧性、知恩图报、不计前嫌。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奢侈腐化的达官贵人家庭,往往衍生出尔虞我诈乃至仇山恨海的所谓“亲情”,但逆境如七扭八歪的勒皮克一家竟然慢慢蕴生了向善而转的机缘。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但值得深入讨论。
不难看出,作者对家庭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他的文本中不时流露出“家”的乏味。但是,他在进入逼真的人性化写作时,有情调的现实主义笔触带给读者超出家庭观念的启迪。勒皮克夫妇不时爆发的坏脾气弄糟了家庭气氛,但是在夹杂着逆反心理的两代人关系中,相互间的包容慢慢形成,虽然说家庭成员之间距离有远近,爱也有差异。胡萝卜须的形象是惨兮兮的,然而最可爱的还是这一带着泥土气的“萝卜毛”。法国有一句谚语:“小豌豆儿有春天。”稚气十足的胡萝卜须不得体和让人忍俊不禁的言行,为勒皮克一家的冰冷氛围带来了暖色。《胡萝卜须》中关于勒皮克一家的家庭伦理书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点。
当然,列那尔的美好理想,是要让家庭成员个个有理智,期望出现一种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即不仅有血缘连接的亲情,而且有高尚的社会道德人格。但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不是仅仅在一个小家庭中就可以解决的。
作者:费群蝶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