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社科联“跳塘精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 2022- 03- 07|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2005年2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之江新语》发表文章《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守土有责”》。文中特别列举了清代浙江守钱塘大堤的塘官在决堤时“跳塘”自尽的例子,告诫“我们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有强烈的责任感,明白责任,敢于负责,保一方平安,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为充分挖掘浙江包括海宁地区历史上的“跳塘精神”案例,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海宁市社科联于2021年专门立项,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跳塘精神”研究课题组,深入开展“跳塘精神”课题攻关研究。截止目前,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实现重要突破,取得初步成果。

以往浙江历史上虽有官员“跳塘”的丰富案例,海宁丁字坝上也传有“跳塘”官员的衣冠冢,但这些案例大多局限于传说,在宣传过程中始终缺少基于史传方志等相关真实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与支撑。由复旦大学蔡敏敏博士(现任教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执笔,课题组完成《制度与文化视野下的“跳塘精神”史实与溯源研究》学术论文。该文深入挖掘了吴文镕、杨栋秀、周中鋐、孙王璐等恪尽职守乃至不惜以身殉职的海塘官员的史实与事迹,同时从制度与文化两个层面入手对“跳塘精神”的溯因与溯源作了详细论证,是目前国内首篇深入研究“跳塘精神”的专业论文。

课题组成员经过深入研究,目前已经从历史典籍中发掘出一系列“跳塘”官员的真实案例。例如,《杭州府志》记载,清代道光年间“石塘遂陷,田庐被水者荡无孑遗。文镕来视塘,大骇,趋投海,期以身殉。”时任浙江巡抚的吴文镕因为海塘决口,石塘塌陷,田地房屋荡然无存的严重后果而“趋投海,期以身殉”。虽然后来被当时的西防同知(分管海宁段西塘)李枝青拦下而自裁未遂,但仍然“具章自劾”,即上书自我弹劾。《清史稿》亦载,“太平军来攻,战败,投塘水死。谥文节。祀京师昭忠祠。” 虽然当年海塘塌陷之时被人阻止,但这种恪尽职守不惜以身殉职的精神贯穿了吴文镕的一生,最终他仍然是在任上自杀殉职。清代名臣曾国藩也在文集中对吴文镕的精神激赏不已:“吴文镕受三朝恩遇,为督抚二十年,前此海塘溃决,尚且慷慨激烈,投海捐躯,岂有全军覆没,反肯濡忍偷生之理?” 可见,吴文镕当时“慷慨激烈,投海捐躯”的史实是为人称道的。死后谥号文节,且祀京师昭忠祠,也是对他以身殉职的肯定。

另据《海宁州志稿》记载,杨栋秀字云浦,宣宗道光八年回任东防同知。“十三年秋,海潮冲决,塘屡坏,自尽,州人哀之。”时任东防同知的杨栋秀由于所用非人致使海塘工程中出现了很多偷工减料、敷衍塞责的现象,最终因为海塘冲决而自尽。除此之外,课题组还先后整理出东汉塘官周凯、宋代浙东转运司黄恕等历代官员“跳塘”的诸多真实案例。

课题组还研究发现,清代的保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为良吏名宦立祠立传的文化传统是“跳塘精神”在浙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从制度层面来讲,清代严格执行保固有期、赔修问责的海塘工程保障制度。所谓保固,即让承办海塘工程的官员立期保证其坚固,如在保固期限内有所损坏,则由承办者任赔修之责。从文化层面来讲,百姓出于对造福一方的循吏的感激和怀念,同时亦希望通过祭祀沟通神人,以期得到保佑与庇护而形成为良吏名宦立祠立传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治塘”官员功绩的肯定、精神的弘扬对后继的地方官吏起到极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跳塘精神”是博大精深的潮文化(海塘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潮·海塘文化景观申遗的重要内容。为使“跳塘精神”研究成果得到更好转化,以古鉴今,打造地方历史文化品牌,海宁市社科联围绕干部教育、宣传文旅、成果深化三个方面提出成果深化和转化意见,得到海宁市委书记曹国良专门批示。

(海宁市社科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