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继刚:新文科建设促进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 2022- 03- 17|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新文科”一词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初衷主要是重组传统文科,把以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学等人文课程,打破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跨学科知识学习。2019年4月,我国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推进包括新文科在内的多个新学科建设。2020年11月,我国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2021年3月,教育部又发布了《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全面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战略的实施,已成为外语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建设新文科需要培养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的新型文科人才。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学科需要乘势而上,积极探索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 

“新文科”的内涵与特点

新文科之“新”,是指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注重学科重组,推动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新文科具有以下四个“新”特点。

第一,突出人文精神的重塑与培养。

文科强调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新文科建设则要突出人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注入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以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品格,使学生具备整体性思维、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第二,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综合性是新文科的重要特点。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交叉与重组,实现学科专业的深度交叉融合,强调文文交融、文工交融、文理交融,体现出综合性、跨学科性和融通性。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的学科界限不再清晰,跨学科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第三,寻求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与学的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已成为高等教育新形态,开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教学材料多媒化、教学资源全球化、学习环境虚拟化都已成为现实,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智慧教室的投入使用,有力促进了学习方式逐渐向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面转变。

第四,打造问题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原有传统文科基础上,新文科对文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由学科导向变为社会需求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应对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难题和议题,人才培养趋向跨学科、复合化、集约化。“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通过分类培养,向社会输送应用型、通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合格人才。

新文科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

外语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参与国际治理,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对新文科高度重视,对外语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路径、模式等重新定位,需要外语人转换思维,顺应新趋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新突破。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新定位。高等外语教育应积极为国家战略发展服务,将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参与全球治理紧密对接,培养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因此,外语人才培养也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整合,培养既懂语言又懂国别研究,还懂专业的新型外语人才,为新时代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二,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文科指向文理科融合发展。新外语要想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人才培养就需要通过外语类专业之间、外语专业与非语言专业的互通共动,走跨语种、跨专业、跨学科的发展道路。唯此,我们才能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

第三,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和机制,方能适应国家战略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对于外语院校来说,不仅要积极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培养学生外语以外的专业能力,着力提升学生政治、学科、中文和科技等方面的素养,培养“一精多会”(英语+小语种)、“一专多能”(外语+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

外语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

外语人才培养要坚持走专业化、人文化、复合化发展之路,积极建设新课程、设置新专业/方向、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打造新型专业教师团队,才能将新文科的国家战略落实到位。

第一,坚守外语教育的“专业化”。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本位,夯实外语素质和技能,增强外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立体化的外语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建设专业课程群,全面推进“微专业”、辅修专业、全英课程、双语课程、“互联网+”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在教育理念与实践方面,将本土教育与境外教育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和教学理念,打造海外实践品牌项目,为学生提供通用语种和“一带一路”倡议语种的训练机会,巩固学生的外语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复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二,凸显人才培养的“人文化”。外语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生命价值,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文化鉴赏、国际理解、思辨创新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还要使学生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广开通识课程,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语言,强化爱国情怀;在重视工具特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外语教学的人文特性,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语言所蕴含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人文要素,强化学生语言服务意识,提升学生国际合作与竞争意识。

第三,落实外语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由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具有突破语种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尝试拓展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例如“英语+小语种+专业”,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做好准备。高校应推进“外语+”主辅修培养模式,建立“英语+专业方向+辅修”“小语种+英语+辅修 ”“专业+英语(小语种)”等培养模式。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教师要积极将信息化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加强新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式学习为学生营造线上线下互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合作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开展翻转课堂和各类型情境学习的训练,将情境学习和任务学习应用到外语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之中。

第五,打造复合型专业教师团队。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智力支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应新文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教师团队。新文科建设迫切需要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具有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开展新文科教育理念培训,转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育跨学科型教师。另外,鼓励教师们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资源,如MOOC、SP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等,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文科建设正当其时。我们应深刻认识新文科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新文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创新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科学谋划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未来发展。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双一流’背景下我国民办大学专业布局研究”(KT2021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全继刚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应用外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