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网站入口 | OA系统

浙江婺剧口述史:对话百态冷暖世情,听懂一个古老剧种

发布时间:2022-02-09

|

来源:省社科联

浏览:


嬉笑怒骂,演绎戏里人物

苦辣酸甜,讲述戏外人生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之一

《浙江婺剧口述史》

历时6年,采访11个剧团、140余人成书

8卷、10册,全书共300多万

记录一段段鲜活的记忆

见证婺剧百年演变沧桑

捡拾记忆碎片

串起岁月珍珠

图书介绍

《浙江婺剧口述史》(全8卷10册)

聂付生、方佳等 著

定价 / 826.00

婺剧是中国地方戏曲中历史最悠久、声腔最多、原生态特征最突出的剧种之一,也是戏曲“非遗”名录中颇具代表性、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剧种之一。20世纪5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感言:“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徽戏中去找。”从某种程度上,婺剧可以说是国粹京剧的“祖先”。

但是,一直以来,对婺剧的历史沿革和保护传承缺少系统性的文献资料,婺剧的艺术价值与其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本书作为深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份珍贵史料,对有志于婺剧研究的学者们乃至戏曲学界都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浙江婺剧口述史》分为“编导卷”“白面堂卷”“花面堂卷”“旦堂卷”“音乐卷”“舞美卷”“观众卷”“附录卷”,其中“白面堂卷”和“花面堂卷”分为上、下两册,共8卷、10册。

浙江婺剧口述史》是通过发掘、整理、记录而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的婺剧史料巨著,全史300余万字。如此大范围拉网式地深入调查搜集、整理第一手史料,其规格、体量、耗时在婺剧史上还是第一次。

《浙江婺剧口述史》有史有论,史论并存,分立成章。作者对每位采访人均以“整理者言”给予评论。这100多篇、20余万字的“整理者言”,是作者的初步研究成果。让一段特殊的婺剧历史以《浙江婺剧口述史》将其文本化,不仅让后人了解过往的婺剧人和婺剧事,也为日后婺剧历史的总体研究、持续研究保存了奠基性的史料。诚如专家所言:“口述史本身终究是人类学者的宝,它拥有文字史不拥有的价值,自有它存在和被研究的理由。”

《浙江婺剧口述史》是婺剧发展转折时期由农民艺术向市民艺术衍变过程的回忆录,是对两代婺剧人新老交替演艺活动的具体描述,是一部辑录婺剧繁兴时代生存状态的历史文献,不失为两代婺剧精英集体成就的一部婺剧当代发展史。

《浙江婺剧口述史》又是一部集合了众多老艺人一生丰富演艺经验的谈艺录。表演艺术是以人为载体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浙江婺剧口述史》所收录、整理的内容,均为前辈艺人的亲身经历或切身感受,他们的从艺经历和对婺剧发展进程的推动,展现出那一代人特有的婺剧情怀,无疑是培养婺剧后来人的好教材。

正在消亡的古老剧种

整理婺剧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古老婺剧源于农村,500多年历史,其中四百来年是农民演、农民看的农村草台史,跟一些大剧种相比,婺剧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比较晚,具体表现为:一是文人参与晚,二是形成专业队伍晚,三是占领城市剧场晚,四是与兄弟剧种开展艺术交流晚,五是剧种起名晚。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婺剧才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

多少年来,尽管婺剧是金华、衢州一带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娱乐内容,然而,婺剧终究仍属于活跃于乡间田野的草根艺术,承载这一艺术的民间戏班,始终处于风雨飘摇、自生自灭的生存状态,未曾得到主流社会及文人们的关注。

于是,留下的缺憾就是,婺剧前四百来年的历史几乎没有像样的文字记载,也没有音像资料留存,遂又导致婺剧历史梳理和理论研究的滞后,诚如当代戏曲理论家傅谨在本书序二中所言:“而其中最为薄弱的研究领域,不是过往,恰恰是对婺剧当代发展历程完整细致的叙述。”

20世纪50年代专业婺剧团诞生时,首批进入专业婺剧团有文化的一代年轻人,与老戏班走过来的一代婺剧前辈们,共同完成了婺剧从草台艺术衍变为剧场艺术的进程,并将这一剧种推向鼎盛时代。如今,这一特定历史变革的亲历者们,有的已经故去,健在的也已步入耄耋之年。就在采访期间,被纳入采访对象的老艺人中,就有6位相继离世。在这紧要当口,学者聂付生教授深入婺剧圈,抓住了最后的机会,抢救性地采访老一辈婺剧艺人,为婺剧留下这笔宝贵遗产。

梳理脉络,发扬光大

整理婺剧史的深远意义

1.有利于将婺剧重要艺术和文化价值发扬光大,逐步缩小婺剧的艺术价值与其社会影响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

除了浙江中部的狭小区域之外,其他地方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古老剧种。尽管20世纪60年代婺剧团曾经几度赴北京演出,近年来浙江婺剧团也参加过几届中国戏剧节,但是客观地说,在由数以百计的剧种组成的中国戏曲大家族里,婺剧并没有多高的知名度。这并不是由于婺剧的艺术与文化含量不够,而是婺剧的重要性被学界严重低估了。

婺剧拥有的丰富声腔,浓缩了整部戏曲音乐史;婺剧的剧目来源十分驳杂,汇聚了戏曲各历史阶段的精华;婺剧在表演上也有诸多特色,独树一帜,精彩异常。婺剧历史之悠久,超过了现在流行的大部分剧种,近代以来的舞台艺术创造,无疑可以恢复其在戏曲大家族里很显要的一个位置。

而它之所以缺少应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无可回避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研究与传播方面十分欠缺,对其艺术上的总结也很不够,其中对婺剧当代史的研究尤多缺憾。

2.婺剧是戏曲发展历程的一个极好标本,有利于理清当地戏曲发展脉络

浙江金华和周边区域,几乎容纳了所有重要的戏曲声腔。20世纪50年代,浙江中部以金华为中心的区域内多年流传的徽戏、乱弹、高腔和昆腔等被人为地纳入一个名为“婺剧”的剧种。从当代戏曲史的角度看,“婺剧”这个称谓的出现极具典型意义,它是行政力量干预艺术的突出样本,所有以“婺剧”为对象的研究,如果不能理解且正视这一现象,就不可能获得对这一戏曲剧种的正确认识。同样,这一时期“戏改”干部的介入以及公营剧团的出现,改变了民间戏剧自然发展的轨迹;政府官员对剧团从剧目创作、演出经营直到演员的角色分配,不间断地进行过各种类型的干预,改变了几代婺剧人的命运,其得失更是一言难尽。假如我们不知道这一进程给婺剧带来的深刻影响,就很难建构正确的婺剧知识体系。因此,只有认真梳理并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听懂婺剧,尤其是听懂今天的婺剧。

3.掌握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是洞察婺剧当代史的一扇窗口

对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口述史,就是作者通过大量的直接访谈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就我所知,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次有人如此细致完整地采访且记录老艺人的艺术与人生经历。诚然,我们不能指望这部口述史填补婺剧以及中国当代戏曲史的所有空白,但从这里开始,婺剧的当代发展足迹,将有可能逐渐清晰起来,进而有可能令我们对中国当代戏曲发展有更完整的认知。从某种角度看,掌握这些材料的作者,还可以对原始材料做更多的分析与辨别,更可以基于当代戏曲开阔而完整的视野,赋予这些材料更丰富的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对一部成熟的口述史的学术期待。不论还有多少工作需要深入和继续开展,这些口述资料都具有无法撼动的价值。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研究“今、古、人、文”四个方面,即围绕浙江当代发展专题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浙江历史文献整理四大板块,开展系统研究,出版系列丛书。《浙江婺剧口述史》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 (第二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