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约会千年古村落⑧ ▏南浔荻港村:苕溪渔隐 书塾蒙礼
发布时间: 2022- 02- 27|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莽莽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勾画好田畴。缘溪渔网密,人烟近市稠。渔池疏凿又菱塘,堤土培高已种桑。好兴农人说孝悌,桥南新辟读书堂。

雪白的马头墙上,一首村歌《莽莽芦荻洲》道出了这座千年古村落的文脉,这首词是清代太学生、工部主事章嘉猷,为家乡所做。

湖州市南浔荻港村被老舍先生的儿子、作家舒乙称为“江南最好的小镇”,因“依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而得名,南宋建村,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称。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风情,荻港村尽有。

小桥流水. 见证繁华

“在著名的江南六小镇之外,我终于又找到一处,也许是更好的。它叫荻港村,在浙江湖州市和孚镇……说‘更好’,是因为荻港村更古朴、更完美、更幽雅,原汁原味,实属难得……荻港村是个绝版。”舒乙在来过荻港村之后,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就连标题都是很直接的——《江南最好的小镇》,而湖州当地流传的说法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荻港”。

荻港有多好?怕是来过的人都是爱极了这份悠哉悠哉的世外桃源的味道。

走进村子,一条小河纵贯东西,隔不远就是一座一座石桥,年头都在300年以上,两岸全是廊屋,街廊带棚顶,不怕下雨,房子一律木质,当街还用一根一根的门板,而不用玻璃门。我跟随着舒乙先生的脚步,也学着小雨中漫步,看着雨中安静的小河、石桥、小船、小店以及悠闲的村民,舒乙说是“有一种步入仙境之感”,我觉得颇有些恍惚之意,仿若回到了童年,与爷爷奶奶蹲在家门口的溪边的石阶上洗菜。“站在桥中央,往左看往右看,可以看见上下河道的景致,也许能看出去50米,也许能看不足20米,要取决于河道的弯直。几乎隔几步就有一道下船的石阶,顺到河里,证明过去家家都有自己船,乘着它去打鱼、去采桑、去出行办事。石阶,石堤,石桥都是用挺大的朱红色的麻石块筑成的,看上去很鲜亮。”不过因为是南方的初春,阴冷阴冷的,并没有见到舒乙笔下“春夏常有绿绿的无名植物由石缝中长出来,红绿相间”,反倒是河面上结了微微的冰,石墩处也是因为冰雾而显得雾蒙蒙的。

荻港有“一步两桥”之说。现存的桥梁有梁式(俗称平桥)与拱桥两大类。最著名的叫秀水桥,有三百多年历史,形态秀美,是单孔石拱桥,两边有石镌楹联,桥上有石栏,有望柱8根,其中4根望柱顶雕有坐狮,石栏尽头均置抱鼓石,形态秀美,曾有“大小商店开到秀水桥”之说,显示当时荻港村的经济繁荣。

有一座庙前桥,三孔石梁桥,南北两侧是武康紫砂石桥栏,中孔排柱上有“峕(音shí)大岁戊寅嘉定(1218)六月”等文字,“旹”同“时”,是南宋古桥纪年题刻常用前缀字,所以有专家推测,这座桥是南宋始建,于清同治年间重修。在当地,凡在外经商、读书、做官的荻港人回归故乡时必须要走一走庙前桥,以示财运、官运四通八达。

有一座舍西桥,时任长兴县丞、《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所建。荻港村吴氏连年中科榜,在吴家港西建了吴氏宗祠,为了方便舍上吴家与港西吴家宗祠相通,吴承恩便在吴家港上建造了舍西桥。

还有什么兴隆桥、青云桥、中兴桥、太平桥、积善桥、聚庆桥等,有记录的达31座,若是全部走完,还颇要花费一些时间。

积川书塾  崇文重教

因在运河边,民居大多临河而建,一条雕梁长廊将古村串联,村里还有些老行当,杂货、修鞋、老式理发店、磨剪刀……在民国时期船运时代,荻港凭借其优越的水运条件,商业达到了鼎盛,孕育出外巷埭、里巷埭两条传统商业街巷,时过境迁,运河依然繁忙,但和很多古村落一样,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以老人居多。

从庙前桥河埠上岸,经凤津亭、十景塘、演教寺,就到了荻港村的总管堂,一对宋代石狮,一雌一雄,已有800多年历史了。门前挂着一副楹联:“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耘有余。”正殿内塑着三个押粮官神像,上有“惠我无私”匾额。相传南宋年间,荻港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三位途经此地的押粮官出于善念,将军粮全部分发,救了众多百姓,却因无法向朝廷交代而投河自尽。后来,荻港百姓为了感恩押粮官的善行,便集资修建了总管堂,用于祭祀祈福。每逢初一、十五,荻港村年长的老人便会前来祭拜,以颂扬先人,期许后人。

荻港村比桥数量多的,那就是堂,包括章家三瑞堂、吴家礼耕堂、朱家鸿志堂等在内的50多座堂。章家、朱家、吴家是当地有名望的三大家族,朱熹曾孙朱潜曾携子隐居于此,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老师章鸿钊就是荻港人。荻港章氏家族的家训:传家二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赌;败家两字、曰暴与凶,共48个字,世世代代重视文化学习和素质教育。

自从明代起,荻港便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美誉,和大多的江南千年古村落一样,崇文重教,是古村落得以自傲和延续的根源。这就不得不提到朱熹后裔朱春阳和章家望族一起集资建造的积川书塾。

“积川”二字取自思想家荀子的“土积成山,水积成川”,这私塾在清朝二百多年间,共培养出了两位状元,57位进士,200多位太学生、贡生,110位诗人。书塾外有块空地,乾隆年间,吏部右侍郎朱珪督学浙江游历至此,留下了“于斯治心讲学,可以挹山川之秀左右逢源矣”的《积川书塾记》石碑,还有嘉庆帝御书“玉清赞化”碑刻。如今,这里成为村里学龄前儿童举行启蒙礼的地方。每年9月1日,孩子们穿汉服、拜孔像,在老人的指导下学写“人”字,感受诗书传家的耕读文化。

丝绸之府  鱼米之乡

荻港村从清朝时期留下了一个顺口溜:“千枝万枝鸟屋旁,舍南舍北皆栽桑。”还有个说法是:渔十万,菱十万,蚕十万。桑基鱼塘是这个村自古以来自强致富的法宝,现存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典型农耕生态循环系统。

村民间每年两次祭祀蚕神,一次是清明节,一次是12月12日。作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湖州,清明节祭拜蚕神是传统习俗活动中最热闹的一个。那时,包括有荻港村村民在内的湖州各地的蚕农划船云集到含山“轧蚕花”。蚕妇们头戴用彩纸做的蚕花,到蚕神庙里祭拜;年长的人身背红布“蚕神包”,上山绕行一周;男人们则在河里赛船。有的地方还会请戏班演蚕花戏,荻港村民间艺术中便有了蚕桑舞龙队、鱼鼓乐队等。

“自是春寒花信迟,梅花千树雪参差。回廊绕遍阑千曲,却好朦胧月上时。”晚清著名画家费丹旭游荻港时曾忍不住赞美所见。由于过去的文化辉煌和经济富有,前人已经把获港村建成一座标准的江南美丽村庄,“小桥、流水、人家” 的意境和“民和、家兴、业旺”的传承,让人在初春时心暖暖的。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杭嘉湖近代名商年谱”首席专家、中国长三角旅游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学功说:荻港村毓秀娴雅,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江南水乡文化的典范佳构。荻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栖息繁衍,东晋十六国时期,“衣冠南渡”,唐五代时荻港聚落粗具规模,宋元“市聚”成型,此后历明清民初风尘岁月,一代代荻港人在时代的激流中守正持中,成就了一方水晶晶的桃源世界。

古村落名片——荻港村

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上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始建于南宋,四面环水,河港纵横,青堂瓦舍,布满大大小小的古宅和长长短短的古桥。村落鼎盛于清中期,其中积川私塾走出了两位状元,57名进士,200多名太学生、贡生,110名诗人。

来源:《钱江晚报》2022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