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要努力加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意和人文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统筹把握好国际国内两个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内涵和发展要求,使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获得宽广开阔的世界视野和充实丰富的时代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决好民族问题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理论指引。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机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必然会涉及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等问题。
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共通语言、交往空间、主体意识、民族情感、物质基础是影响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教育在其中的基础性和渗透性作用不可忽视。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70多年来民族教育及其政策以其特有的形式影响着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各个方面。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狭隘民族分裂思想影响、民族分裂势力破坏、西方多元文化理论消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建构和宣传教育不足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举措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两个共同”历来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个生动局面的形成,根本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运用到不同时期的民族工作之中,制定了各项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民族关系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维护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新时代,要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奋斗方向定位到战略目标,吹响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国际竞合中的优劣位置以及每个公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毋庸讳言,在全球化潮流中,特别是在强大的西方话语环境中,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提出严峻挑战。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如期圆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是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实质是一体与多元的关系,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但如同一体置于多元之上一样,国家认同也必须置于民族认同之上,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因此,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存续之根,各民族在长期而频繁的文化交往交流中相互吸收、借鉴、改造和创新,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持久力量。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继续挖掘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又要大力传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力,使各民族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文化认同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整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冲突的关键和根本,因而文化认同是调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润滑剂。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当前,我们必须以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核心,以“五个认同”为抓手,切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加强对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理论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社会共识,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切实推动文化认同,通过文化浸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实物实景实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样化的传播媒介,突出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作用,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向新型现代化迈进;要以群众喜爱的方式,让各族群众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直接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 者:傅守祥,温州大学教授、博导,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之江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