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高校历史学专业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路径
发布时间: 2022- 11- 28|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力量,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海洋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谓“海洋意识”,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综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大抵是指在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法制、向海图强、海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意识观念)。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向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目前,在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中,海洋意识的教育尚属薄弱环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和院校差异,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等有待完善。尤其是历史学专业有为数不少的师范生,在毕业后要走上教师岗位,承担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如果他们自身的海洋意识薄弱,则会严重制约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行和长远发展。所以高校历史学专业有必要、有责任加强和改进在海洋意识教育方面的路径,科学构建本专业海洋文化教育体系,提升学生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素质。具体来说,有以下措施建议。

第一,突出“海洋本位”思想,确立海洋意识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没有树立起面向海洋的发展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学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正如杨国桢等学者指出的,史学界存在着一种海洋文化只是陆地文化延伸的思维定式,把研究陆地历史文化的模式套用于海洋史研究中,以陆地的思维去思考海洋,缺乏世界海洋史的空间大视野,缺乏“海洋本位”思想。这样获取的知识、得出的结论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要以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导,确立海洋意识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转换认识,从海洋的场域出发,以海洋视野和海洋思维来思考与陆地相关的事务,最终实现由“重陆轻海”“陆地本位”走向“陆海统筹”“以海定陆”的新型海洋观。

第二,加强教师海洋意识自我教育,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对于很多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来说,自己所接受的知识体系中关于海洋意识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师讲课应当有个人见解,自己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如果教师缺乏海洋知识底蕴,海洋意识薄弱,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海洋历史文化知识的讲授。所以,教师应当秉持自我教育的理念,不断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要加强学习,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深化对于海洋意识教育的认识和思考,明确自己从事大学生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此外,有条件的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些与海洋史、海洋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正如钱伟长院士所说,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教师应从海洋意识角度对于历史问题加以研究,再以研究成果反哺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第三,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构建历史学专业课程线上海洋意识教育新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熟,现代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学校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历史学专业教师要熟练使用这一技术,充分发掘与海洋历史文化相关的微课、电影、电视剧、纪录片、数据库、中外文字资料和图片,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比如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和《甲午》、马汉的《海权论》、魏源的《海国图志》,爱课程、网易公开课、超星等平台上的精品微课。条件具备的高校,甚至可以开发将海洋主题与AI技术相交融的载体。同时,教师也可结合网上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并利用先进教学工具,进行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上述方式,既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海洋意识,也可以加深他们对于海洋历史文化的体悟。

第四,“因课制宜”,将海洋意识教育贯穿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

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中有着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从海洋意识教育的角度提炼课程主线,使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扎根于学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之中。比如,近代西方的兴起与海洋之间有着重大的联系,海洋被当作西方、现代、先进的代名词。相关课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都与海洋密切相关,如各个海洋大国的兴衰更替、海洋交通史、海上贸易史、海洋争端与海洋法的历史演变、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海洋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等,上述内容均可在世界近现代史类课程中进行专题教学。又如,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有海无权、有海无防的历史。要在中国近代史类课程中展现1840年之后,中国的海权如何一步一步丧失,如何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要注意到面对西方的冲击,原先海洋意识淡漠的国人如何转变观念,加深对于大海的探索与思考,救亡图存、向海图强。近代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多发动自海上,如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可对此类政治史、海疆史进行专题教学;但同时也应该在整体海洋史观的统筹之下,对于近代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交通、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渔业、海关、华人华侨、留学生等不同方面开展涉海专题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海洋的角度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通过海洋历史国情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大意义,从而有助于激发其树立谋海济国的理想信念,自觉投入到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伟大征程。

第五,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进行海洋社会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活动作为课内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是对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沿海地区的高校历史学专业可将本地海洋历史资源打造成为课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进行研学活动。以浙江省高校为例,当教师讲授完“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专题后,就组织学生参观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和镇海海防遗址等,通过课内课外的双重学习,提高学生对这两个近代海洋历史事件的掌握水平。还可以组织校外涉海活动,深入实地走访调研,如参观海洋历史遗迹、各涉海类博物馆、港口码头、海洋专业研究机构、海事管理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参与诸如开渔节、谢洋节、海洋文化节、航海日等大型海洋节庆活动;利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契机,组建调研小组,进行田野采风,考察海洋民俗文化。通过实践活动,让历史专业学生真正感受到蓝色国土的魅力所在,加深他们对于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意义的理解。此外,还可以搭建校内实践平台,邀请专家开展海洋方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海洋科技、海洋法制、海洋生态、海洋经济、海洋安全等热点话题展开专题报告和研讨,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生对跨学科海洋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他们对海洋问题的思考水平。

总之,高校历史学专业通过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引导学子们在学思践悟中培植深厚的海洋情怀,坚定的海洋信念和强烈的海洋意识,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践行“海洋强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系宁波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世界史史料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研究”(JYXMXKG202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田力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