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7年来,围绕“今、古、人、文”四大研究主题,系统梳理浙江文脉,深入研究浙江文化基因,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本期活动敬请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研究成果 《旅游影响下的浙中东阳卢宅古村落变迁研究》(周彩屏)
从杭州驱车155公里,来到东阳卢宅村,这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仿若一条时光隧道,从热闹时髦的2022年来到了900多年前的北宋治平年间,喧嚣顷刻不见。当时平江吴县簿卢寔(音shí)慕东阳山水之秀,把卢氏家族自天台山口迁到东阳县巧溪。
根据《雅溪卢宅家乘》记载,他的后人卢员甫择笔架山之灵气,觉得三峰南峙、雅溪环流、风物宜人,于南宋中叶分迁雅溪,这就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主角——东阳卢宅古村。
民间“故宫”造了200多年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周彩屏教授对东阳卢宅进行了细致研究,她认为,古村落是社会的缩影,蕴含独特地域的聚落文化,“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艺术、旅游等价值。”
卢宅虽名“宅”,却不是一座三进的普通老宅,也非江南常见的园林式私家府邸,而是一处占地2万多公顷,包含了宗祠、书院、寺观、牌坊的江南古建筑群落,也是一个由卢氏宗亲聚合而成的单姓村庄。
虽然此时此刻出现在我面前的卢宅,比之极盛时期,已经大幅度缩水,但仅就这浓缩的一隅,已足以让人遥瞻其曾经恢弘的风姿。青砖粉黛马头墙,青石小路历悠长,那些飞翘的屋檐就这样立在时光中,默默地看着人世间的风起云涌。
村里现存的古建筑从明景泰年间始建,到清康熙雍正年间全部完成,前后历时200多年,卢宅古村终于形成“三峰峙其南,两水环其北,前有蔬圃,后有甫田”的村庄。房屋数千间,现存自明景泰至民国初的建筑20余座,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人类文化遗产”。
它更有名的称呼是““北有故宫,南有卢宅”,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拥有九进纵深、面阔五间的古民宅,因其空间序列与北京故宫如出一辙,而被称为“民间故宫”。建筑学家洪铁城在他的著作《经典卢宅》中指出,卢宅建筑一共有16个全国之最,其规划是中国建筑史上“最科学、最合理、最完美的范例之一”。因为卢宅实在太大了,所以整座大宅中竟有9座桥梁,以此来连通各个宅院和宅院内外。
初入卢宅,颇有些刘姥姥逛大观园的尴尬,容易在迂回曲折中晕头转向。
卢宅主轴线上的“肃雍堂”共有九进,125间房,前四进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为祭祀、吉庆、聚议、迎客、娱乐场所,后五进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为内眷生活空间。东西两侧数间厢房,为族内弟子上学之用。
肃雍堂是整个卢宅古村的“灵魂”所在,取自《诗经》:“潘厥声,肃雍和鸣”。堂志曰:“肃,肃敬也,礼之所以立也;雍,雍和也,乐之所由生也。”
让人惊叹的是,乐寿堂后有一道移动式石库门,是古代十分罕见的隐蔽型隔门,石门若紧闭,便再也无法进入后四进。它将卢宅分割成了“前堂后寝”两部分,这是故宫和孔府的格局。
就如同很多古村一样,卢宅古村也面临着老建筑保护这个大课题。2011年,东阳斥资40亿元用于原址复原卢宅古村,这座见证了一个明清士大夫家族荣辱兴衰的百年老宅,终于得以涅槃重生。目前复原工作还在逐步进行中。
浙江大宅门能工巧匠心血之作
“粉墙黛瓦马头墙,石库台门四合房。碧纱隔扇船篷顶,镂空牛腿浮雕窗”,提到东阳,对于很多人来说,脑海中蹦出的一个词估计就是——东阳木雕。那卢宅古村算得上是一座活的东阳木雕博物馆。
比如,卢宅的砖雕采用雕泥手法,在泥坯上雕刻成型,再烧制,有别于砖上雕刻。
比如,嘉会堂的木雕“九狮戏球”三架梁,由整块香樟木精雕而成,高达5米,采用深浮雕、透雕、圆雕技法。
比如,肃雍堂里,不论斗、栱、梁、枋、檩,都刻上了花纹和线脚,或绘上各种图案,其中斗拱彩绘牡丹龙凤图案,彰显华贵典雅。东阳木雕与彩绘艺术的有机结合,是卢宅厅堂宅第装饰区别于其它民居的鲜明特色。
卢宅还有一绝是宫灯。
肃雍堂内保存着300余盏宫灯,大者高可丈余,小者仅为寸余,取材有木、竹、丝、琉璃、羊皮、纱绸、彩珠等。悬挂非常有讲究,卢宅肃雍堂卢宅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道:“头门仪门行灯,檐口珠灯琉璃,中堂珠宝堂灯,梁下六片方灯,次间倒汇主灯,四旁梅花五灯,穿堂、后堂纱灯、绢灯、玻璃灯、竹丝灯、料丝灯。”
而每逢年节,卢宅有挂花灯的传统。而只有在闰年,肃雍堂大堂的灯才会悬挂。这盏灯名为“宝盖索络联三聚七彩穗羊角灯”,制作于1918年,中间用羊皮、料丝、玻璃3盏大型彩灯组接,以3条铁臂为整个灯架的骨骼,形成六角形;每面6只珠串蝙蝠下俯,围以珠裾,形成宝盖索络;每面垂挂4盏小型彩珠灯,六角悬以珠串蝴蝶与彩珠组成的飘带;灯片用丝线盘旋穿连编织出各种文字和图案。
整盏灯高4.05米,直径2.1米,重127.5公斤,用了约40万颗玻璃彩珠穿就。仿佛一秒穿越到《红楼梦》里的荣国府,就和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那盏“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如出一辙。
东阳望族500多年诗礼传家
卢宅古村之所以几百年来发展如此壮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规甚严,极重教育。族内子弟不认真读书或受老师训斥,就会被罚站门口石头上,面朝南笔架山反省思过。
公元1421年,东阳县一位叫卢睿的江南书生,千里跋涉赴京赶考中了进士,卢氏自他开始后的500多年间,科第绵延,仅明清两代,从大宅内走出过8位进士、29位举人、119位贡生。
肃雍堂的大门俗称“捷报门”。1462年,卢氏当家卢溶三喜临门:肃雍堂落成,自己50大寿,长子卢楷中了浙江举人第一名,官府捷报送达,于是便将此门冠以“捷报门"。门上悬挂着王阳明父亲、吏部尚书王华撰写的“衣冠奕叶范阳第,诗礼千秋涿郡宗”楹联。
肃雍堂正厅悬“保合太和”匾是明代宰相商辂题,“怀德堂”匾是“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题,“翰林”匾是清代书画家刘墉题。卢氏家族重交往,文徵明、董其昌、刘墉等都曾是卢宅的座上宾。
周彩屏教授说,东阳卢宅族人自古“重教兴学、诗礼传家”的耕读文化,村落“面屏、环水、枕山”,厅堂宅第、书院牌坊、别馆民居都气势恢宏、雕饰精美,这无不代表着人们的居住理想和生活态度。
卢氏,作为东阳望族,创造了曾经属于卢氏族人的辉煌,我们依然能够通过“三转两折的甬道、旌表的牌坊、精致的牛腿、华丽的灯饰”等望见肃雍堂、惇叙堂、树德堂的非同凡响。
卢宅,在历史的长河中,遭遇过水灾,经历过城市化的冲击,曾经的古村落成为了古村落的“片段化记忆”,以城市社区中的一部分展示在今天人们的视野里,是现代对传统的回望,是古与今的交响。周彩屏建议同学们思考:“在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中,同学们,我们该怎样分享?”
古村落名片 卢宅古村:卢氏自宋代定居于东阳,世代聚族而居。明清两代,卢氏家族鼎盛,名臣辈出。从明永乐十九年,卢睿登进士起,到清代中叶科第不绝,陆续兴建了许多座规模宏大的宅第,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也是典型的封建家族聚居点。
浙江省青少年研学成长云空间启动
快来报名加入浙学少年团
延续第一季“文脉寻根-云研学约会古今大先生”的做法,我们将依然按以下方式进行:
第一阶段:投稿报名:即日起至2022年3月底
钱江晚报成长读本定期发布约会千年古村落的线路地图及寻访指南,中小学生可自由学习和寻访,写写你心中的古村落,上传图文作品,即文字感想+才艺作品(摄影、书法或绘画作品等)。
参与方式:登录钱江晚报教育微信号“升学宝”,底部菜单“阅鹿书院”小程序投稿,投稿即为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3月31日前。
第二阶段:现场体验营:2022年4月-5月
从学生投稿中,我们将优选出100人左右,组成浙学少年团,有机会在节假日免费参与现场体验营活动,走出课本,由名家名师领游,实地寻访这些千年古村落。在名师指导下,学生完成研学报告或录一段解说诵读视频,记者将全程跟随记录。(注:约会古今大先生研学体验营,原定在今年11月进行,因疫情原因推迟到明年,也将在此期间同步进行)
第三阶段:专家云点评,2022年6月
浙学少年团的两季研学报告,我们将请省内著名学者专家在特定时间走进线上直播间,对学生研学报告集中进行云点评,对评出的优秀作品将颁发获奖证书。
来源:《钱江晚报》2022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