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韵之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
发布时间: 2022- 01- 02| 来源: 省社科联| 浏览:

两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有它的独特韵味。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光彩夺目,还是精神世界的审美源头,宋文化总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让我们跟着《夜听宋韵》,回眸两宋文明,品味文化精髓。

宋代是中国文化思想至为繁盛的巅峰期,蕴育了中国古代少见、精致严密的哲学思想体系。以永康学派、永嘉学派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主张“义利并举”的事功思想,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争鸣,描绘出一幅纷繁至深的思想长卷。

金华五峰书院,深藏在永康方岩久经时光洗刷的丹霞岩窟中。永康学派即诞生于此。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时年29岁的陈亮来到这方天然石洞,设帐授学,渐成气候。在理学一统天下的学术界,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著书讲学十年,终开创永康事功之学。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冬,理学大师朱熹来到浙东任职,在他看来,浙东这片地方的文人士子“专言功利”而不谈孔孟。次年,朱熹来到五峰书院,与陈亮首次晤面。二人初见相谈甚欢,然而随着话题的展开和深入,两个人的观点分歧逐渐显露。陈亮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与朱熹的理学相对立。两人在五峰书院的交锋,拉开了一场对思想界影响深远的“王霸义利”之辩。

此后,陈亮给朱熹写了《又甲辰秋书》等一系列的书信与其争辩切磋。陈亮认为,道的存在离不开人,道德追求总是体现在具体的事物和行动中,仁义作为一种特定的道德伦理规范,能否为人们所接受并约束他们的行为,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人们的某种利益,这就是义利双行;而在朱熹看来,这种思想会使得人只顾追求功利,而忘记道义。

这场“义与利”“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论战持续了十多年,难分伯仲。通过与朱熹的论战,陈亮构建了以“事功”为核心的崭新的思想体系。比如,道器不二,主张人不能离开形而下的器物去追求所谓形而上的终极真理;又如,学为成人,把“成人”而不是朱熹所提倡的“成圣人”作为人生为学的目标。

陈亮自称“人中之龙、文中之虎”,一生践行经世致用的理想,为中兴国家鞠躬尽瘁。陈亮去世后,事功学说余韵不绝。他的好友叶适继承其思想精髓,逐步建立了“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体系,真正成为“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

事功学说在浙东这片热土上滋生繁衍,与南宋时期浙东的繁华富足相辅相成。而形成对比的,是南宋边境的持续紧张。这种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不能不让陈亮、叶适这些积极入世者感到,那些仍在空谈心性义理的理学家实在是“风痺不知痛痒”。陈亮与叶适都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思想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工商业,力主抗金。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强调“事功”,最终指向的并非个人的飞黄腾达,而是匡扶家国的高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