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浙江工业大学吕鑫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机制的法治保障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浙江工业大学举行。清华大学法学院林来梵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胡玉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应邀担任与会评议专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思斌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马金芳教授、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胡敏洁教授出席。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教授到会致辞,浙江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周礼副院长,以及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相关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由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毛筱媛老师主持。在开幕致辞中,蔡袁强书记对吕鑫教授获得此次重大项目立项表示热烈祝贺,对莅临开题报告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浙江工业大学法学研究作为后起之秀,在去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吕鑫教授的课题立项是法学院在法治浙江建设研究进路下所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希望以这一课题为新起点,继续聚焦我国法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取得更多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研成果。
在首席专家报告环节,吕鑫教授从课题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这一表述可以视为是对慈善事业价值的“正名”。同时提出,课题组将从规范状态的“四大要素”、应然状态的“四大要求”以及实然状态的“四大问题”出发,试图解决慈善法治理论的建构问题、慈善组织立法的合理性问题、慈善活动规制的合法性问题、慈善税收制度的激励性问题、慈善监督机制的有效性问题等,为完善我国慈善法治建设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智识指引。
在专家评议环节,胡玉鸿教授认为本课题可以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更多指向在社会公平理念之下如何对慈善事业更好地进行法律规制这一研究方向。首先,从“第三次分配”这一概念出发,本课题需要认真梳理关于分配正义的理论问题;其次,应当关注捐赠者的缺位问题,一方面要明确捐赠者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要激发人们的博爱情感;再次,对于慈善组织的成立要件、权能范围、运行原则以及与政府的关系应当开展进一步探讨;最后,应进一步明确慈善税收激励的原则与标准。
徐家良教授亦关注“第三次分配”的概念问题,认为其指向的不是次数而是路径。并且他指出,慈善事业中财产的保障政策不足、财产投资方式单一是亟待关注的问题;应当对慈善服务加以重视,使人们通过财产以外的其他途径参与慈善事业;与政府、事业单位一样提供公共服务的慈善组织缴税存在正当性问题。
林来梵教授认为,尽管“第三次分配”这一概念在理论层面还需要斟酌,但可以作为一种说法存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与解释,要进一步运用与发挥法解释学的方法与作用。同时,林来梵教授指出在课题研究中应当将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予以融贯吸收,在观点上也要大胆创新,积极开拓与提取新题域、新理念。
在课题组回应环节,杨思斌教授表示,将充分听取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对第三次分配机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在慈善法修订的当下,也希望通过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协作,对慈善组织、慈善税收、网络慈善、政慈关系等问题作深入研究,以促进慈善理念共识,形成相关慈善文化。胡敏洁教授表示课题组将从中国实践出发,提炼出属于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三次分配机制理论,并关注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三个问题,以实现课题研究在规范层面和实然层面的融合统一。
本次报告会共历时近两个小时,在浓厚热烈学术研讨气氛中落下帷幕。